文章作者认为意念决定动作,以及想将球击至目标的意念将影响原本的挥杆动作。 【京城高尔夫】何谓“K球”? “K球”即是“拿着球杆击球”。顾名思义,该念头至少涉及三项事件:“拿着球杆”,“击打”和“击中球”。因此执行该意念时的重心和目的就是“以球杆头击中球”,这显然和“挥动球杆”的意念有所不同。 初学者在执行该意念时,一般都会依照个人主观的见解,经验或直觉,尽力地想办法达成该目的,而其所呈现的自然是典型的敲击动作,例如身体上下左右晃动,手臂弯曲,球杆紧握以及收送杆不顺畅与不完全….等等。 因此本-侯根就说过“当握起球杆首度挥杆击球时,每项你用以达成该目的之天生直觉都是错的,而且错到不行”,就是说凭借本能去打球时错误的。 如此,一开始时常难以打中;之后虽较能击中,但球却不听使唤而到处乱飞;等到练习一阵子揣摩出一套方法后,球乱飞的情况开始渐获改善,但仍难有效地控制球路。较有心之士可能会观察和摹仿进阶球友和职业选手的动作,并参考挥杆教学书籍,杂志或影片的说法,试着以所获的讯息或心得来达成目标,其情况虽能因此而有所改善,但功效却仍然有限。即使动作能有改进并渐趋一致,但基本上其“以球杆K球的念头”依然如故。 在努力“击中球”的同时,也更努力地试着想要像一般高手一样,“将球打得又高又直又远”,同时又急切地“想关切击球后的结果。”这无疑如雪上加霜般地又添加了多项不相干且又干扰原本正确挥杆的意念。 其影响所及简略说明如下: 1 「想以球杆击中球」时,身体将依照一般的经验而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球上,并倾向将球杆头砸于球上,而产生阻碍原本一路抵达收杆位置的半途停顿(quit)与控球或导引(steer)的动作。 2 「想把球打高或打起来」时,身体将依照一般的经验而倾向于,仰身挖球(scoop)或以双手捞球(lift ,“鸡翅膀”)和仰起杆面的动作。 3 「想把球打直」时,身体将依照一般的经验而倾向于,将上半身移至与将球杆头置于球的正后方,并于杆头触球时极力想要保持杆面正对目标(square)与控制杆头沿着球的飞行方向行进,而出现干扰杆头和杆面物理运动之操控或导引(steer)杆头和杆面的动作。原本想要做出straight-through 杆头路径之企图,结果却提前将球杆或杆头抛出挥杆平面,而造成以outside-in偏向目标左侧之方式触球。 4 「想把球打远」时,身体将依照一般的经验与而倾向于,在启动下杆时就想奋力将球杆加速至极速以触球而出现提早甩杆释放的动作,并使杆头不但脱离正确行经路径,还提早释放加速而平白虚耗击球力道。原本想要“打远”之企图,结果反而打不远。 5 「关切击球的结果」时,身体也将依照一般的经验而倾向于将上半身和头部提早抬起看球而移动挥杆轴心与平面的动作。 由于以上五点全都干扰了杆头和杆面自然且正确的物理运动和触球方式,以至于不但力道无法有效地传递至球上,还产生不必要的旋转,最后反而使得触球失准以及球路不高,不直又不远和偏离目标,这也是初学者与一般球友老是打出右曲球的主要原因。 以上皆是造成各式各样挥杆和控球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最难矫正与革除的毛病。原则上,“想将球打得又高又直又远”且又“想关切球的结果”时,就将影响原本单纯的「转肩」挥杆动作了! 由此可知,如同本‧候根所述,高尔夫之最困难处就在,无论是技术或心理上都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习惯与直觉相互违背和抵触。若无法在此层面上有所认知和体会并加以超越和转变的话,无论再多的练习与学习,打球时的成绩和乐趣势将难以突破。 作者:高爾夫搞你個迷糊 意念高尔夫创办人 原文链接 所有与挥杆意念本身不相关的事件和情境都足以影响挥杆者的念头,进而干扰挥杆动作。意念高尔夫就是基于如此的理论与认知并依此将事件的因果关系加以厘清和确立,如此才能正确和有效地依照当下意念之觉察与控管以建立和应用打高尔夫球的观念和技巧。 意念高尔夫乃作者研究与探讨高尔夫挥杆时偶然的体验,之后经由科学方法以及自身练习下场与指导教学中获得支持与印证,其观念和原理自古即已受到描述和解释,且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活动中,亦即“人们的内隐与外显活动皆受内心意念的指挥和影响”。所谓“万化由心”,同时也与练功,习武或修道时所采用的心法同理。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