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高尔夫网】欢迎收看本期“京城高尔夫法医”,这一次“遇害者”增加到了三名…被“肢解”的情况同上一次的TaylorMade R1如出一辙。 不多说,马上就来深入对比这三款年岁稍长的一号木杆头内部。
2006年上市的MacGregor NVG2 (左)拥有一个杯形杆面,是采用的是当时最新的等离子焊接技术,它并没有很明显的甜蜜点,据说这是为了令整个杆面的打击点变大,修正非中心击球,从而增加容错。不过从它的内部焊接处很容易看出,边缘的纹路并不很均匀,末端甚至还有一颗非常小的突起的小齿,对击球稳定性肯定有一些影响。 再来看2004年生产的R5(右),它的甜蜜点与上一期我们观察到的R1的甜蜜点形状类似,都是“扁火山”状,不同的是R5的圆形凹槽更深,表面积更小(大约只有R1的一半),而这在10年前,已经算是甜蜜点较大的杆面了。另外,5毫米的杆面厚度也令整个杆头重量多有增加。 Callaway假杆(中)生产年份不明,敲击杆面的声音比另外两者都要清脆,初步断定应该是材质较便宜的不锈钢,因此虽然它的杆头比起另外两款一号木小很多,但重量几乎不相上下。杆面内部只有三道平行的竖纹,看不出有运用到任何甜蜜点技术。
接下来是杆头底部以及顶部的位置: R5(左)的底部与杆面衔接处已经有长约一厘米、宽一毫米的明显裂缝,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年的焊接材质以及工艺所限(事实上,从R5以后,TaylorMade的木杆就再没有出现过断裂的问题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击球时杆面受力不均。而配重螺丝嵌入杆头内部很深,这会导致重心上移,不利于更高角度的起球。 MacGregor NVG2 (中)的底部内侧形状,设计相对较为均匀,我相信它在挥杆的稳定性方面,是三者中最佳的。不过瑕疵在于,杆头底部的商标英文字母,多有向内凸起,,这多少增加了底面受力不均的不稳定因素。相反,另外两支球杆都没有类似的情况。 至于Callaway假杆,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它的内部焊接处严重凸起,形成一道“脊梁”,这非常不利于杆头重心的把握以及压力的释放。从制作工艺来说完全是不合格的。
最后,杆头顶部 和预期的一样,这三款球杆的生产年份距今都超过8年了,它们的杆头顶部几乎没有任何球杆科技可言,唯一的区别是:R5(左)的杆头顶部是一体成型的整块合金,而Macgregor NVG2 以及Callaway假杆的顶部都或多或少地拼接处理过。
其实,它们都是当年声称“最远距离,最高容错”的一号木,也曾今想现在当红的LEGACY、R1、VR S covert、G25等当红的主流一号木们一样辉煌过,只是属于它们的舞台早已落幕。不由得令人感叹球杆市场的竞争猛烈以及换代产品的日新月异——今后的可调节一号木内部制作工艺将会越来越复杂,材质也会越用越轻薄,球具厂商们也将会追求更少而更精密的切割、焊接工序,使球友们的用户体验更加统一舒适。相信不久以后,就会出现如“苹果”手机一样的一体成型的高稳定高强度外壳,到那时,距离、右曲等将不再是问题—–期待这一天的来临。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