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大海中的浮萍,浮浮沉沉中国产高尔夫品牌球具仍然没有大的突破。和当年国产手机狂欢年代一样,以低价格杀入市场的国产球具在经历了时间的历练之后重归沉默,2006年,《高球先生》曾预言国产球具将进入严冬时代。在高尔夫突飞猛进的这几年,国产球具仍然没有摆脱草根式的宿命,并没有在洋品牌一统天下的球具格局里突围而出。 中国是否有自己的球具品牌 什么是国产球具?中国高球假期的段宝勇说,在他的概念里,全世界80%的球具都是国产球具,因为它们都是在中国生产的。确实,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之后,诸多国际高尔夫品牌的生产线落户中国,特别是在东莞塘夏镇,高尔夫用品的生产和加工几乎已经形成集约化优势。问题是,在中国生产的球具能否说是国产球具,这牵涉到一个品牌的问题,“中国有世界领先的球杆制作工艺,只是我们自己的品牌还没真正建立起来。”一位业内人士曾这样说道。“中国只有球具生产,没有球具品牌。”从事球具经销多年的王宝艺毫不留情地批评。 其实中国并非没有自主的高尔夫品牌, 像海英、GICOO、GARK等都是早期国产球具的代表,从03年非典开始,随着打球人数的激增,中国的商人嗅到了高尔夫的气息,GICOO可谓是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球具,此后,各种球具以国产名义冒出,以低端价格杀入高尔夫市场。但国产球具的投机心态决定了品牌建设的力度,它们有的是从代理外国球具而熟悉渠道起家;有的是从代工靠赚取微薄利润起家;有的靠贴牌为持生计;对品牌的长久建设似乎准备不足,所以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早期的国产球具,初期的风光和声势早已难觅,有的甚至已经黯然退出市场,而像GICOO这样还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品牌建设的球具却是少之又少。 当我们谈到CALLWAY、honma等知球具品牌时,马上会联想到质量、信誉,甚至是身份,这就是品牌的力量,所谓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这不正是国产球具的软肋?就如当年TCL高调进军手机市场最后功亏一篑,民族品牌在手机行业全线崩溃,国产品牌除了给人质量差,价格便宜之外,几乎再难有任何印象。归根到底,发展品牌需要坚持和核心技术,这在每一个行业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我宁愿买COPY杆” 国产球具除了价格优势之外,几乎在方方面面溃败如山倒,就连在COPY杆面前,国产球具也几乎是毫无优势可言,“我宁愿买COPY杆也不买国产球具。”有着十年球龄的王先生这样阐述自己的立场,对他来说,一次断杆的经历让他对国产球具心有余悸。而第一代高尔夫球员刘晓军则认为国产球具目前为止还达不到高手的需求,“如果对于追求精确度的选手来说,国产球具很难达到他们的需求。” 虽然国产球具大多以民族品牌自居,但从消费者的心理角度出发,从中国打球者的消费群体出发,国产球具的民族品牌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打球及地位需求。这就是国产球具的困境,往上延伸遭到技术壁垒和品牌的困境,在和国际品牌球具的争斗中完全处于下风;往下探底却又被COPY杆们搅得无处安宁,国产球具懒以竞争的价格优势在COPY杆面前也荡然无存,更要命的是COPY杆满足了中国人拥有品牌的虚幻心理。对此,GICOO的董事长陈雯琳甚至认为暴利的COPY杆对国产球具的冲击是最大的。虽然这几年以来,国人对国产球具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但这种提高大多源于初学者基数的增加,而并非国产球具开始了突破。从非典时代开始,高尔夫人口开始增加,06后更是开始暴涨,而国产球具的目标市场基本是这些初学者,这种契合让国产球具一度风声水起。 “初学者可以使用某某高尔夫球杆,但当成绩达到90杆—95杆之间,可根据自身条件的参数考虑换杆,杆不好会影响动作。”这是某国产球具网站上的一句话,似乎旨在告诉球友高手勿用,如此诚实而又坦率的直白其实是国产球具遭遇技术壁垒的真实写照,但在争夺初学者的战争中,国产球具在COPY杆泛滥的年代逐渐失去阵地。 心猿意马的球具商 回到国产球具自身来看,投机心态的影响让品牌建设简单化,有的模仿外国球具,然后贴上自己的LOGO就宣称是民族品牌,“我觉得这个比卖假的更加丢人,这是公开的剽窃,剽窃别人的知识产权,这是不能容忍的。”陈雯琳说。在品牌建设的力度上,GICOO也是走的最为彻底的国产球具商。但更多的国产球具在需要长期投入的品牌建设面前,在淘到第一桶金之后,选择了迂回或者退避,把更多的精力和金钱投入到高尔夫鞋、衣服等非球具领域上。当年的泛鹰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上都有可圈可点的泛鹰,在短期效应的投机心态驱动下,将触角伸向球车以及高尔夫室内练习场的运作上,结果却陷入困境。“像鞋、衣服这些都是资金短期可以周转的,而且门槛也没球具这么高,比较容易做大,所以在球具销售不力的情况下不少企业都把精力转到这一块。”一位资深的高尔夫业内人士这样总结。 过去几年高尔夫在中国蓬勃发展,打球人口逐年上升,但国产球具的品牌数量甚至逐年减少,而现存的国产球具无论在销售渠道上,还是自身品牌建设上,都无法和国际品牌一争高下。这是中国高尔夫的第26年,国产球具的品牌建设历史不足十年,浮浮沉沉、爬摸滚打本来就是商业的规律,可喜的是现在国产球具已经开始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长期性和困难性,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由于在同类杂志中唯一一个以高尔夫生活方式为内容而非体育竞技性内容,《高球先生》已成为中国高尔夫媒体的新锐,影响力在全国不断扩大。 大部分高尔夫杂志强调的是高尔夫的体育属性,内容多聚焦于技术、赛事和高尔夫职业球员的介绍等等,但它们忽略了高尔夫的社会文化属性,忽略了中国高尔夫的本土特性以及高尔夫爱好者的真实需求。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