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尔夫圈里又多了不少新鲜话题,比如:中高协对于中国球手转职业的新规、某巡回赛日本球手席位远多于中国球手等等。对于这些新鲜话题,以往都是通过媒体获知,而今博客、微博地广泛运用,类似事件、话题的探讨、传播,公众的参与热情高涨,一时之间营造出一种全民互动的公众舆论局面。作为一家业内媒体,对于公众舆论的出现自然是欣喜的。要知道,在过去若是对敏感话题找人进行采访多半是会被拒或者要求匿名。 想问从事过或者正从事着高尔夫行业的朋友:你们有人思考过“高尔夫赚钱不赚钱”这个问题吗?我记得曾经陪同老板面试过一个销售,他直言不讳地说是冲着高尔夫的高端和贵族而来,更摆出“高尔夫是赚有钱人的钱”的观点。老板对他的回答甚似满意,而我自己每当和人说起从事高尔夫行业,也会被人笑侃很有“钱途”。 当然,从业四年有余的我并未验证大家所说的“钱途无量”,但却对高尔夫行业生出了许多感情。后来和一个从事高尔夫行业多年的朋友聊起这个话题,他从高尔夫球场、球具商、服务运营商、高尔夫旅游公司、球场预订公司等逐项分析了高尔夫行业的多个产业链,得出的结论却是“都不赚钱”。这让对高尔夫有着热情却又对其知之甚少的我感到困惑和惊讶,直到今天看到一篇论述“公众舆论”的文章才恍然大悟。高尔夫所谓的“贵族”外衣,只不过是皇帝的新装而已。有时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所以为的世界并不是我们身处的世界。 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兴起和繁荣,一定来自于这个行业存在着充当“意见领袖”角色的个人或组织。比如,缔造股市神话的默多克、书写苹果传奇的乔布斯。所谓“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对于高尔夫行业来说,很长一段时间,行业媒体就充当着这样一种角色。只不过,某些行业媒体够活跃却不够尽职。扪心自问,身为行业媒体,我们是不是曾对中国的高尔夫球场一味的褒奖,而忽略球会实际存在的问题?作为球会管理者,是不是只顾及企业自身的利益而忽略和会员之间的矛盾?所谓的公益组织,又是否在打着“爱的旗帜”做着不齿的作为? 人总是会间歇性突发疲惫感,行业亦有繁荣和低潮。当行业发展举步维艰、问题爆发时,更容易引发大家的深思。进入高尔夫这一行,有人完全是误打误闯,当然,不排除经过“深思熟虑”的投资者。有些问题人们喜于“老调重谈”,而有些问题人们却又视而不见。“高尔夫赚钱不赚钱”,球场说了不算,媒体说的也不算,想听听公众的声音却发现大家从来没有太多的参与热情。偶见网络上对于高尔夫占用耕地,浪费水资源等话题的一味抨击,也不能让我们看清自己身处的世界…… 写到最后,我问自己,对于“高尔夫不赚钱”的叙述,这对于投资者和雄心勃勃投入高尔夫事业的从业人员来说,会不会是个太大的打击?探讨这个话题,当然不是为了打击谁,更不是为了揭露什么真相,只不过以一媒体人的身份抛砖引玉一番。这样的论述,有别于去写一份计划书打动投资者,更不同于某些媒体的抨击或鼓吹。我更愿意将此文当作是在和朋友聊天,当我言辞激烈时对方在保持缄默,然后我轻声地提醒道:你有舆论的权利。
《国际高尔夫》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