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高尔夫我们都知道,获胜与否是看你杆数的多少,杆数少的获胜,这就是比杆赛。这样就要求不断的磨练自己的技术让自己的成绩继续提高。但是最初的时候,比洞赛可不是这样的,你知道不知道最初时候的比洞赛是什么样子的呢?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以世界最著名的美国业余锦标赛来说,前两天将举行两回合的比杆赛,接着取前六十四位选手参加单淘汰制的的比洞赛。因此,所谓的“比洞赛签组表(英文字为Brackets)”就会出现,这种从六十四变三十二,再从三十二变成十六,最后淘汰到仅有一人的比赛型式,就像是一般所看到的网球比赛,或者NCAA的签组表;每一个位置将根据比杆赛所决定的种子顺序排名,由第一名对上第六十四,以此类推。 比洞赛采取每一洞的竞技,该洞杆数低者赢得一洞,所以总杆低者并不代表能拿下最后的胜利。通常这种比赛型式除了考验选手的进功能力,也跟球场策略有极大的关系,不过实力和抗压性终究是最大的关键。当然,全场并不是只有两人在对战,就像比杆赛一样,同期间也有其它各组正在进行比赛。 比洞赛通常是业余大赛的戏码,像台湾女高尔夫球手曾雅妮拿下的女子公共球场锦标赛就是采取这种赛制,不过职业比赛的WGC中,每年也有一场比赛洞赛。世界排名前六十四名的选手将受邀参加这场比洞大赛,若有选手不克参加,则按照排名递补上来。Tiger Woods除了是比杆赛佼佼者外,也是比洞赛高手,美国业余锦标赛三连霸(1994至1996年,完成十八连胜)就是最好的明证。2004年的WGC比洞赛,伍兹一路过关斩,最后在决赛打败第四种子的Davis Love III(戴维斯?洛夫三世),拿下当年唯一的美巡赛比杆赛冠军。 戏剧张力是比洞赛是一大特色,没有人敢说低种子者一定会击败高种子的选手,也就是说赛前最被看好的选手不一定会赢得胜利,像曾雅妮击败魏成美就是一例。职业比赛除了WGC的比洞赛外,莱德杯和总统杯也是采取这种古老的比赛方式,只不过在比洞赛中另外以两人四球、两人两球以及个人赛来进行这种赛制。 那比洞赛又要如何计分呢?就让我们以2003年的第一届台湾宏碁比洞赛作为例子。这场比赛最后决赛由第一种子蒋宸豑对上第二种子许家豪,比赛未打前以All Square(缩写为AS)开始记分,也就是平手的意思。前两洞两人均打平,所以成绩卡计为AS。注意,比洞赛仅决定该洞胜负,而不计算累积杆数,所以允许选手放弃某洞,如许家豪在第三洞和四洞眼看着整么打都打不赢对方,于是直接将球起,在这两洞认输。至于领先两洞的蒋宸豑,这时计分员上的成绩就会写上2 up。当许家豪在第五洞扳回一城时,比数就缩小为1 up,也就是许蒋宸豑还保有一洞的领先优势。 比赛依照这样的方式逐洞比下去,直到某方赢的洞数比洞剩下的洞数还多,胜负就立刻分晓了。例如,如果蒋宸豑赢得第十六洞,那他只要在第十七洞和许家豪打平,比赛就结束了,此时计分表示为2&1,也就是说蒋以赢两洞剩一洞,拿下最后的胜利。比洞赛一定得分出胜负,所以当两人打完十八洞还是AS时,比赛就进入骤死赛。在这场比赛中,许家最后靠着蒋宸豑三推失误,拿下首届的比洞赛冠军,这时计分表示为“19 holes”;如果再加打到三洞才分出胜负,计分表示则为“21 holes”。 在收看比洞赛转播时常常会听到Dormie(斗米),意思是指当领先者所赢的洞数与剩下的洞数相同时,就算落后的一方即使在剩下的几洞都赢,也只能扳成平手的局面。比洞赛出现Dormie时,有比赛即将进入尾声的涵义。例如,如果蒋宸豑赢得第十六洞时,他将会以赢两洞剩两洞来到第十七洞,此时许家豪必须连赢两洞才能逼进延长赛,否则比赛就会提前结束。 比洞赛的另一特色就是可以喊OK,但记住这是对手所拥有的权力,而且在比杆赛绝对不允许这样的情况。至于一般球友平常在打球时,有些人会在小白球停留于洞口附近就直接将球捡起,这种行为按照规则是要被罚杆的,即使两人在比洞,也要在对手的允许下才能把球捡起,而不是自己说捡就捡。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对高尔夫的各种比赛是不是更了解了呢?了解各种比赛规则你才能更好的获胜,如果你连规则都不懂你,从何谈起你的胜利呢?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