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一家江西风味的餐厅里,我们见到了美国华盛顿大学校队成员罗莹。出生于1993年的她算是中国大陆最早一批通过高尔夫特长进入美国大学的球手之一。这个特殊的经历,也让罗莹在中国高尔夫家庭中颇有知名度。
罗莹从11岁开始学球,启蒙老师是李洪教练,14岁进国家队,在国内打过业巡赛、希望赛、世界业余锦标赛,依云青少年赛等,是2007年中国青少年公开赛冠军,2011年业余希望总决赛冠军;2012年业巡赛北京站冠军。
2012年9月,高中毕业一年的罗莹正式成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大一的学生。从进入大学伊始,罗莹在华盛顿大学的训练和学习情况都得到了广大中国家长的关注,很多媒体都报道过她的事迹!罗莹甚至在媒体上开辟自己的专栏,来分享自己在美国的留学生活。
罗莹曾去美国打Calllaway青少年比赛,那次与世界优秀青少年选手正面比拼的经历,给罗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对自己很重要,我又不想放弃高尔夫,美国能让自己兼顾打球与学习,又能开拓视野,于是萌生了去美国留学的想法。”
中美两国在高尔夫历史和文化、硬件设施、教练体系、竞争氛围、赛事体制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中美在培养青少年高尔夫球员上面的差距。美国大学不同于国内的大学,大部分学生在刚进校的时候是没有专业的,大家在上百个专业里自由选择想学习的内容。受父亲的影响,罗莹在大学最终选择了读商科。
美国大学里流传着一句话,学生运动员的生活有三部分:训练比赛、学习还有玩乐社交,但是每个人只能选两样。罗莹选了前两样,所以分到跟朋友玩的时间比较少。大学校队里竞争很激烈,美国的NCAA大学联赛每年有13场,都是教练选好的。教练一般不允许自己出去单独打比赛,一方面耽误学习,另一方面影响校队的比赛。
现在罗莹已经是一名大四的学生,学习更加繁重。罗莹目前还是把重心更多的偏向学习。训练会按照教练安排的计划完成,但可能自己就不会像以前那样主动加练。
大学校队的教练不负责技术,需要学生自己请技术教练帮助自己提升。罗莹有时会找Joe进行指导,Joe是吴阿顺的教练。回到国内时,罗莹会去找David,David是新西兰职业球员,也是某高尔夫学院教学总监。
“我们把所有的课都安排在上午,因为NCAA(全美高校体育联合会)规定每天训练的时间不能超过4个小时,所以我们下午从1点左右练到5点就差不多了。”罗莹说,在训练的大部分时间里,教练更多的充当一位心理导师的角色,“教练不会要求你今天练什么杆,明天练什么杆,这些都是自己安排,他会在休息时间给我们队做做游戏,放松一下。”
优秀的球手比的是心理技术学和短杆。“美国练习短杆的地方很多,国内的设施比较适合练动作,想学球的话最好还是去国外,条件更好。知名的教练不是适合每一个人。”罗莹给出这样的建议。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球手通过高尔夫特长进入美国大学,像杨嘉欣,肖薏,罗敏佳,彭婕,陈子豪等,但他们大部分在美国东部佛罗里达州。虽然大家离得比较远,但依然通过微信群保持联系,有时也会在比赛的时候见面,倍感亲切!
谈起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罗莹说了这样一番话:“我这几年在大学里学习到很多东西。美国是一个很自由开放,文化多元的国家,所以平时接触的人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来自五湖四海。除了在学校学习到专业的知识以外,我认为我学到最珍贵的东西是自主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如何良好的进行时间管理。因为在外面一个人,很多事情都要自己考虑决定;又因为我学习的是商科,几乎每一门课都有需要小组一起完成的作业和案件。如何分配好平时练球、学习和休息的时间也是一门学问。”
现在的罗莹和大一刚进入华盛顿大学确实很不一样。用罗莹自己的话说就是,大一的时候会觉得大学很新鲜,做很多事情都有种在探索的感觉。现在有一种觉得自己“老了”的感觉,比较会照顾身边的小学弟学妹。内心也强大了许多,可能以前遇到什么压力困难就会找我妈抱怨,甚至会哭,但现在比较能够自己承担,想办法解决了。
对于想通过高尔夫特长进入美国大学的孩子,罗莹给出这样的建议“如果想进入学术和校队都排名靠前的学校,首先要学习成绩好,然后球技被教练认可,还要看教练的手里的奖学金,教练一般都是口头承诺。其实高中去美国学习和打球应该会起到比较好的过渡作用,前提是小孩一定要自觉。在美国边学习边打球是很辛苦的,你们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
“毕业后会转职业”,谈及毕业后的打算,罗莹如是说。高尔夫这项运动从11岁起便伴随罗莹,俨然已成为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球手,也是罗莹一直以来的目标。
【本文为微信公众号“体育+教育”(ID:bt-future)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公众号“体育+教育”由佰特菲国际独立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