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首个高尔夫相关规范《高尔夫球场节水技术规范》的出台引发的一场讨论于2015年8月在北京进行,业内人士齐聚一堂就球场节水意识、节水管理和灌溉技术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本期《GP高尔夫人》就这次论坛,带读者了解各位专家的讨论。
中国高尔夫球场灌溉看得见的大量耗水使之成为大众和媒体批评的焦点,规范高尔夫行业取水、用水,促进高尔夫球场节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被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目标,建立微观定额管理和宏观总量控制的科学水资源管理体系是高尔夫球场用水管理的依据,继2006年北京市提出“北京市高尔夫球场用水管理要求”后,《高尔夫球场节水技术规范》国家标准于2015年7月1日开始执行。
发达国家的研究和管理经验表明,依靠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节水技术,高尔夫球场可以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但这不是自发的,需要高尔夫球场业主、管理机构、环境组织以及政府间的密切合作与共同努力。对于球场来说,节水可以从球场设计理念、灌溉技术的改进以及科学的用水管理等方面来实现。
"球场设计并不只是设计本身,还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当前,在遵循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减少草坪来降低球场的养护成本."——布莱恩·科恩
高尔夫球场最初来源于自然,那时也并不需要灌溉。如今苏格兰一些闻名于世的球场仍然没有喷灌系统,紧靠自然降雨来维系球场内草坪和其它植物的生长。球场的设计方案受到草种、气候、土壤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需要铭记在心的是,最优秀的球场永远是高尔夫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球场。
从粗犷自然的林克斯风格球场到现在花园式球场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球场管理维护的成本,同时由于追求同样“绿意融融”、“漂亮”的高尔夫球场,使得业主难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也使球手失去了更有趣和丰富的打球体验。
许多人忽略了地域本身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盲目追求更多的草坪。因此在设计球场时,设计师就要考虑到不同区域的不同条件,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球场设计的原则是先找到打球的区域,再围绕这个区域设计景观。在此过程中减少草坪面积就可以减少球场用水,减少球场成本。设计师关注的焦点更多的应是球场的设计质量,而不是球场的大小。设计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减少草坪面积的目的:
·建造更多的小型球场。中国高尔夫一开始沿用的是比较成熟的高尔夫社区模式,现在最为缺少的就是小型的公众球场。全世界排名前一百的球场中有一半都是72杆以下的球场。·尽量保留原址的自然生态景观。尽可能保护自然景观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创造更好地景观效果。
球场草坪出现藻类和苔藓、病害虫、黑色层及板结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都与球场的水分管理相关。土壤有一个理想的孔隙空间,即一半被水填充,另一半被空气所填充时才利于植物的生长。过度灌溉会带来一系列的草坪问题。
人造草坪
人造草坪也需要适当的浇水来降温,但有时其比真草需要更多水去降温。对于已经建成的球场,减少一些非关键区域草皮的面积可以非常直接地减少灌溉面积。评估球场减少草皮面积的可能性,就可以移除相应喷头,节水效果是非常直接和明显的。使用再生水或非饮用水灌溉时需要对球场本身土壤的成分进行评估,如果球场位于高盐区,需要更加审慎的管理制度。合同制节水管理模式:是指节水服务运营商通过合同管理的方式,集成运用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对制定项目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建立长效节水管理机制,分享节水效益的新型市场化节水模式。 自然降雨几乎是唯一免费的水资源,也几乎是唯一不计入用水定额的水资源。所以,自然降雨应视为高尔夫球场的首选和最优水源。高尔夫球场对自然降雨的利用也还存在着较大空间,尤其是在平原球场,人工湖更多的任务是保证景观要求,而不具备或只具备很少的调蓄降雨的能力,由此流失了大量的宝贵水资源。如果对现有人工湖等蓄水设施进行改造或新建人工湖、蓄水池等设施,使其具备适当调蓄降雨的能力,一个18洞的高尔夫球场每年应可拦蓄并利用5-10万吨自然降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是相对廉价的水源,也必将是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目前球场使用再生水多需要兴建引水或水处理、蓄水等设施,投资较大。非常规水源的水质能否适合球场草坪要求,是一个亟待落实的问题。升级改造现有灌溉系统包括对现有喷头进行匀度检测,应确保灌溉均匀度不低于85%。检查喷头布置是否合理,应尽量减少无效喷洒情况的发生,应尽量实现不同植被的区别灌溉。球场内的灌木、乔木可考虑采用微灌设备灌溉。球场在安装中央计算控制系统的同时应安装气象站以监测并计算出球场准确灌溉需求。此外,在泵站系统需配置流量计量设备,并确保设备运行正常。需注意的是在制定灌溉系统升级改造方案时不宜盲目追求高投入,高配置,应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和经济指标分析。 根据气象数据计算的耗水量确定灌溉水量,保证植被获得充足水源但不造成灌溉水的深层渗漏,真正实现按需灌溉。通过土壤分层水分传感器等获取更精确的土壤水数据对依据气象数据的计算结果进行修正;对不同植被、不同区域编制不同的灌溉制度;对不同灌溉需求,如施肥、蓄根等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根据充足技术数据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尽可能低的水平,延续尽可能长的时间,并能够保证植被的预期状况。本文章系《GP 高尔夫人》原创文章,其他媒体平台转载请获得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