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7日,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但对我不是,我带着几位好朋友,在十三陵球场打了最后一场告别赛。作为纪念,我取下了标写我名字的一杆进洞牌。我看着球道两旁的小树苗长成高木;看着昔日同事的依依不舍;看着会所大门依旧却不知往后有无机会再次踏入。我很伤感。 北京昌平十三陵球场,在我心中,既不可取代,亦无法磨灭。 三十年高尔夫生涯,我从这里出发,归来,再出发。我见证了她的诞生与成长,她包容着我的成功与失落。 在最初的日子,我带领一群弟子们苦练高尔夫,没人看好我们,是十三陵球场,为我们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支撑着我的梦想;终于,有一天,我带着张娜在日本拿到日巡冠军,这才有了,中国女子球员第一次站上国际高尔夫领奖台。 我喜欢十三陵球场,并不仅仅因为她是我的根据地,更多是因为她的设计独特,自成一格。球场难度适中,各种差点球手都能在此找到乐趣;她每个球道独立自成,即使很多人同时下场,你也感受不到喧嚣;她的果岭独特,有极强的视觉差异,如果你不相信球僮大姐的建议,会很受虐;她与日巡赛事球场风格相近,所以,这也是我们闯荡国际,首选日巡的原因之一。 我所有的弟子们,包括张娜、盼盼、彩竹、李梓,我都跟她们说,“你征服了十三陵球场,你就可以去打日巡”。 而今天,球场被通知停业,从此后,我们失去一个非常好的训练场,失去一个征服日巡的参照球场。我不知球场因何原因而停止营业,但我想表达一下我对这座球场的深深眷念之情。 其实,她有个更官方的名字--北京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是北京第一家高尔夫球场。在我21-24岁期间,我经历了球场立项的三年谈判过程,最终在国家各级**的关怀下,包括当时的万里委员长,组织所有人大代表来此考察、对该立项进行评估,最后确立将该球场定义为服务于外宾休闲娱乐的高尔夫场所,由日本高尔夫振兴株式会社出资建造。 建造期间,我负责甲乙双方的协调工作,包括十三陵水库道路的曲直建造,我在其中,负责各种斡旋和协调,最终球场顺利完工。 在球场建造完成后,当时中国高尔夫市场一片空白,投资方挑选出12位,在他们看来比较优秀的人材,去日本球场进行各个管理项目培训进修,我是其中之一。 在日本研修期间,我便发现自己高尔夫方面的天赋,我下场第3次,就凭着一支七号铁和推杆,打到108杆,当时的日本媒体轰动了,纷纷采访。这也是我后来回国,推崇学球先从七号铁杆学习的起因。 当时,我去日本,安排我主要学习球场餐厅经营管理,研修回国后,我成为球场餐厅的涉外经理,专门负责外宾接待工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日本经济繁荣腾飞之时,北京国际高尔夫俱乐部的开业,为当时的北京经济注入了很大活力,外宾来来往往,消费、投资,带动产业发展,解决附近居民就业。 在高尔夫球场开业很长一段时间,打球的全部都是外宾,几乎没有中国人,我们为了普及,每天开着大客车,去城里(当时的二三环)接送客户,当时收费100元一位含餐,纵使这样,每天也没有几位中国客人光临。 而我经营的球场餐厅,年收入达到600万(90年代的600万与今日600万不可同日而语),远远超过球场打球收入。 而因为在日本高尔夫球场学到的这些管理经验,不仅让我在高尔夫行业获得成就,更大的成就是,我将这种管理经验复制到旅游业餐饮中,为中国的旅游餐饮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而在我事业辉煌之际,在亲友不解的目光中,让我毅然抛下一切去建立京生高尔夫学院的原因,大概也是因为中国打球人太少了。我相信,中国人的体格和思维方式以及勤奋精神,一定会在高尔夫方面有所建树。我希望更多中国人加入进来,走向世界。
十三陵球场,见证了一代人的辉煌与成长,包括首届VOVOL冠军程军先生,也包括刚刚在日巡取得首冠的梁文冲球手,包括张连伟,包括日巡冠军张娜、包括刚拿下女子中巡冠军的闫盼盼,相信他们都对这座球场记忆深刻。 十三陵球场,她陪伴了我们这代人,如今,她却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我知道,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她,中国高尔夫历史不会忘记她。 打完最后一场球,从来不发朋友圈的我,亲自写下这样一条消息:再见了,29年的十三陵北京国际高尔夫,她是我成就一生的地方,我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希望她还有来生!引发大家共鸣和热议,也促使我决定写一篇更长的文章,以示我的怀念深深。 当然,再长的篇幅,也无法描述我们之间镶嵌过深的缘份之情。唯有道一声,珍重吧! 再会了,北京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我感激您为中国高尔夫所做的一切,我也将以自己余生薄力,尽所能,推动中国高尔夫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魏京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