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具商城  高尔夫论坛  高尔夫百科  男士球具  女士球具  左手球具  儿童球具

高尔夫新闻资讯-中国高尔夫业内最好、最专业的高尔夫球具(球杆)信息服务平台!

回首2007年高球考试惨败 呼唤中国的Q-School

时间:2014-01-24 14:09来源:高尔夫论坛 作者:2014bjgolfer 点击:
,是为高尔夫人群提供全面专业服务的权威高尔夫门户网站。的高尔夫球场资讯,会籍球卡,高球教练,新闻赛事等都是直接高效地满足高端消费人群-高尔夫球友的需要
(责任编辑:管理员)
2007年三月除的高尔夫球职业考试结束了,同2006年一样,没有一名球员达到2007年的中国高尔夫职业球员标准。有媒体写出了“93人集体梦碎高尔夫职业身份”的标题报道此次职业考试结果。可能是中高协预计到和2006年一样的结局,所以2007年大幅扩大了获得当年职业比赛的参赛资格的名额,男子前三十,女子前二十。由于女子在报名阶段卡掉了不少人,只有13人报上了名,所以13人都通过了,最终,共46名男女选手获得2007年职业赛事参赛资格。

我们的业余选手到底是什么水平?

     2006, 2007,连续两年无人过关,不免让大家产生疑问,我们的人才储备出现了问题了吗?今天的业余选手真的很差吗?而现役的职业球员真的比考不上的这些业余选手强很多吗?亦或是我们的标准出了问题?标准太高了吗?大家知道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高尔夫的资格考试,这个考试现在唯一标准(以前还有规则考试)就是四轮低于296杆,平均74杆,四轮不超过+8杆。

     就我观察,与国内现役职业球员相比,其实我们的业余选手并非很低,至少不应该是象职业资格考试那样,两年都无人达到标准。我查阅了2006一年中业余选手参加中巡赛的比赛记录,

海南站,三人参赛,吴阿顺(10)一人晋级
珠海站,五人参赛,叶剑峰(15)吴阿顺(22)共二人晋级
山东站,四人参赛,吴阿顺(9)周君(52)共二人晋级
上海站,八人参赛,樊志鹏(5)魏巍(30)肖瑟(32)唐伟(43)叶剑峰(49)共五人晋级
昆明站,十一人参赛,吴阿顺(16)唐伟(18)何绍才(18)吴康春(38)叶剑峰(38)周君(47)共六人晋级
北京站,八人参赛,苏东(24)霍伟(34)梁盛利(54)共三人晋级
(括号内数字是最终名次)

     这里我选择了业余选手能否在中巡赛中晋级作为观察他们是否达到了职业球员的水平的标志。做一个简单的算数,发现他们的平均晋级率接近49%(19/39)。这虽未必是科学的方法,足以使我们确信优秀业余选手完全有能力在中巡赛中立足,并能保持一定竞争力。

+8资格线设置的科学性

    那么为什么连续两年无人在职业考试中晋级呢?显然我们要研究是否资格考试的+8杆的通过标准出了问题。

    首先,这一成不变的低于八杆的死标准是极不科学的。高尔夫运动是受自然因素影响非常大的运动,因此世界上少有的一项没有世界记录的运动,一般只有球场记录。即使球场记录,也是只是指在特定T台的球场记录,而球场一旦翻修扩建,一般记录就要重新统计。即使球场条件不变,光是天气的变化,就足以使上午的74杆和下午的74杆的含金量有着天壤之别的差距。高尔夫比赛为保持竞赛的公平性,所能做的也就是让大家同场竞技,所以才有了冠军出发组(当然这并不是如此安排的唯一原因)。

    第二,球场的难度。从球场难度上看,今天的珠海金湾已经和几年前的中巡赛考场大不相同了。出于锻炼国内职业球员适宜亚巡赛和欧巡赛的比赛条件的目的,现中巡赛的场地包括金湾对球场难度都做了大幅调整,涉及球场长度,长草高度和果领速度,我想几年前的职业资格考试绝不是在如此难度的球场上进行的。

    第三,旗杆位置。这是球场条件里唯一受人为干预最大的因素。以中巡赛元年的首战比赛(北京站)为例,当时首日有很多位球员在第一轮比赛中打出低于标准杆,于是中巡赛组委会当晚决定增加球场难度,在第二天的比赛中旗洞位置的难度被提高了,结果球员们普遍感觉到不适应,到第二轮结束后,只有两人打出了低于标准杆。这大概是旗杆位置决定比赛成绩水平的最经典的事例,说明人为因素的作用。

   球场难度加上旗杆位置就完全可以决定球员是否能够打出负杆,也同样可以决定有多少球员可以通过或通不过+8资格线。同样是在珠海金湾,2006年中巡赛第二站, +8的成绩已经将张连伟送上了中巡赛冠军领奖台。

    当时许多人就曾提到珠海金湾进行过的职业考试的+8通过线,开玩笑说:“这一场只有张连伟一人通过职业考试”。夺冠后心直口快的张连伟赛后也忍不住抱怨旗杆位置太难了,难到没得打。并说这样的旗杆位置拿来玩还可以,但是不应该拿来比赛。我不清楚这两年职业考试的旗杆位置到底如何,但两年无人通过的结局应该不会是太容易的旗杆位置。

+8资格线的弊端

    其实我一直在想,固定不变的+8通过标准除了不科学外,还有相当多的弊端。说的严重点,它甚至正在成为或有可能正在成为中国职业高尔夫发展的瓶颈。记得亚运会后张小宁接受采访时说,追赶亚洲强国并非一日之功。张小宁以韩国为例和中国比较说,“韩国的职业高球运动已推广了28年,目前有职业球员30000人,职业教练4500人,而中国目前的女子职业球员总共才只有30多人而已。这种巨大的鸿沟一时难以弥合,而且也不能指望一两位天才球员的出现来彻底改变”。

    就以张小宁提到的韩国经验,这意味着韩国在28年里每年至少要有100名选手成为职业球员,因此才能造就一大批职业球员人群,才能在中间发展出崔京周和杨永允的顶尖球员,我想韩国若采取同样的制度恐怕无法在28年里发展出一只30000人的职业队伍。中国职业球员少本身已经是中国职业高尔夫发展的瓶颈。问题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若+8通过线继续做为职业球员的标准的话,恐怕中国职业球员的数量不旦不会增加,反而会逐年减少(每年都有放弃的)。

     现行制度已经人为地制造了一个职业球员阶层,他们似乎进了保险箱,两年无人通过职业考试更使他们的身份更有价值,从而使我们的职业球员更满足于养尊处优和安于现状,缺乏忧患意识。所以他们多数会对打几场中巡赛,在练习场教教球的生活很满足,很难让他们冒险去打亚巡赛,更别提打亚巡赛的资格赛了。

     我以前多次呼吁过增加比赛数量的紧迫性,我想与此相应的还应强调职业球员的忧患意识。如果体育比赛只有夺冠是唯一的看点的话,大量其它参与者的比赛会变得没有意义。所以,赛事管理者会制造不同的看点。而冠军以外的引人关注的就应该是晋级和参赛资格。正是由于有了晋级的问题,有了第二年参赛资格的问题,在职业顶尖巡回赛事里,职业球员会珍惜每一场每一轮每一洞每一杆,那往往并非是钱的考虑,更多的是职业的忧患意识。而在我们的比赛里,我们的球员往往只关心本场比赛能否晋级,能否夺冠,一旦希望不大,经常是早早放弃,进而打出非常离谱的杆数。反正他们不用担心即使排名垫底也不会影响下一场,不会影响明年的比赛,因为他们有一个职业护身符。

     中国足球那么低的水平,都有基本的激励制度,足球俱乐部有降级之忧,足球运动员有上岗之虑。可以设想,在现行高尔夫的职业制度下,有铁饭碗(尽管不是很硬)的中国职业球员能有危机意识?假设,中高协规定,只有在奖金榜前若干名才可以参加下一年的比赛,排名靠后的选手必须回去打资格赛的话,我想中巡赛的激烈程度就会大大增加,排名中间和靠后职业球员的就自然会产生忧患意识,从而会顽强拼搏到最后一杆,长期坚持才能培养职业球员的忧患意识,他们的竞技水平也会同步提高。

     另外,现行的资格赛就比赛经验积累而言也是帮助有限的。说到底比赛经验的核心就是晋级与获胜。高尔夫比赛由于受自然和人为的影响非常大,每场比赛的杆数水平差距很大,象刚刚结束的美国名人赛,约翰逊+1就是冠军了,即使你打出了+8你仍能在世界最高水平赛事中获得第13名的成绩。所以,其实成绩的正负多少根本不重要,难易对大家都是一样的,重要的是你在比赛中要学会晋级并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而现行的职业资格会让参加者无谓地关注成绩而不是能否打败竞争对手。我很同情排名第一的深圳的卿三勇,虽然勇夺资格赛第一,非常不易,但仍未实现其职业球员的梦想,令人惋惜也不可思议。

     除此之外,现行的考试制度,还极大地增加了业余选手的参赛成本。很多选手是多次参赛,他们没有什么收入,往往是孤注一掷。据媒体报道,四川的周振斌已经是第三次参加职业球员考试了,3次考试共花费两万多元。执着的他表示明年还要考。当然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选手会因此而放弃。

控制择业还是控制比赛

    你常看到中高协发正式文件一本正经地宣布谁谁谁被批准为职业球员。这绝对是中国特色的高尔夫职业制度的产物,因为绝大多数国家实施的是职业自愿的原则。魏圣美开个新闻发布会,她就算转职业了,绝不需要还要经那级管理部门批准。其实大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现代社会的原则,择业自由,这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理念,这是潮流性的趋势。大量年轻人愿意以高尔夫为职业,这是他们自己的人生选择,有行政干预的必要吗?更何况你未必管的好。

     大多数国家的情况是,任何人都可以是职业,但管理部门将控制你参加的比赛的级别和场次,你的成绩决定你可以参加多少赛事,可以挣多少钱。而我们是在控制你择业的权利,之后你基本上就可以自由参赛了。所以,我们控制的点很不恰当。综观全世界高尔夫发达国家的经验,以这样的考试来决定高尔夫职业资格的恐怕是寥寥无几吧。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准入制度

    2006年六月李勇曾对媒体就此议题发表了一番讲话,谈到中高协是如何重视发展中国的职业考核认证体系,并提到中高协对多国高尔夫认证制度的考察,特别提到要学习澳大利亚的体系等等。本人觉得孤立地研究体系,比较那种体系优劣不是问题的关键,优劣的选择必须是该体系能否适宜所在国家的高尔夫环境。

     中国的高尔夫环境是什么特点?职业比赛少,职业球员少。比赛少,就养不起那么多人,人少水平越来越低,水平越低越无人赞助,这是一对互为因果关系的矛盾,并最终走向恶性循环的死路。这是残酷的现状。而解决中国高尔夫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这两个根本问题,即增加职业球员数量和增加比赛数量,必须把蛋糕做大。中高协有必要尽快考虑,迅速降低职业球员准入门坎,扩大职业球员队伍,在此基础上增加比赛数量。现愿意以打球为职业打球的人这么多,但很多选手不愿意转职业的原因就是认为转职业风险太大,门坎又那么高,而且进了门也未必挣到钱。希望中高协尽早考虑适时放弃现行的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以规范的职业球员和业余球员的备案制度取而代之,让更多年轻人可以打上球,发掘潜在的高尔夫人才。

     至于未来新的机制的发展方向,大家可以集思广益,科学论证。我认为可行的思路是,建立由地方高协组织的地方性的完全开放的初级预选赛(可分为几个赛区)和全国性的年度资格赛总决赛组成的两级资格赛制度。由于初级预选赛在本地,成本会低很多,参加者会很多,有利于发现人才。然后,按三比一的比例确定参加年终总资格赛的人数。若30人为中高协拟定的最终获得比赛资格的名额,通过地方初级预选赛选拔90人进入总决赛。总决赛一共四轮,两轮后淘汰30人,60人进入后两轮决赛。当然,也需要建立资格赛与业巡赛的联系机制,在90人的名额里留出部分名额给当年业巡赛年终排名靠前的业余选手,让他们可以直接参加决赛阶段的资格赛。另外,建议各分站预选赛冠军应该直接获得资格以资鼓励球员在比赛中争胜。

结束语

    我深知目前的制度有历史的背景,但中国高尔夫发展到今天,中国高尔夫需要进入快速发展的道路,我们实在有必要去重新审视一下现行的职业制度了。很高兴看到中高协扩大了获得2007年职业比赛机会的名额,这是重要的一步。希望认真观察这些球员在一年中巡赛中的表现,未来完全可以将这一措施进一步优化并争取长期化,进而彻底取代现行的资格考试制度。创建以中巡赛资格赛为核心的职业比赛的资格制度,而不是职业球员身份的资格制度,建立中国自己的Q-School!

作者:高球杰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