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了球童费又付小费,最终还是得不到应有的服务,恐怕这是让球友们最不爽的经历。     究其原因,我觉得是大家碍于面子,没在开球前跟球童讲明白服务质量与小费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球童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客人打球后肯定会给不低于50元的小费,所以,除了针对少数知根知底,确信出手阔绰的熟客,他们通常不会使出全力工作。因此,张先生的这种做法,我觉得不失为良策。 以上结论并非凭空分析,而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前不久我在海南打球,两洞之后便发觉球童在果岭上看线敷衍了事,有时甚至连腰都不弯。当时正与朋友死掐,第3洞果岭上,我急中生智,低声告诉球童:“从这一洞开始,5码以外推中,额外加小费10块,10码以外加20。” 果然收效明显!第5洞果岭,一记6码多的推杆应声入洞,我当即掏出10块给他。此后的13洞,我推杆有如神助,创造了生平18洞最低推杆纪录。虽然18洞下来,我发现费半天的劲儿从朋友兜里赢的那点彩头,几乎全到了球童的口袋,但这样的打球经历,仍然比因球童偷懒而输钱痛快得多。 “你允许球童收小费,他们就会挑客人。” 某球会销售总监李女士,是一个坚决反对球童收小费的球会管理者。在一次关于小费问题的聊天中,她坚定地告诉我这个结论,其理论基础是:“这是人的天性所致,人总是趋利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女士的结论没错,对此笔者深有体会。 靠写字为生的记者,都是拿工资稿费吃饭,给小费方面出手阔绰者不多,大伙严格坚守着50元的国内标准,笔者也不例外。因此,无论到哪儿打球,不到万不得已,我们通常不会轻易暴露身份,否则就可能遭到球童的集体“歧视”。 去年底,约了几位同事到一家球场进行年终大战。赌资虽小,颜面重大,大家都对成绩非常在意。而那是我们常去的球场,很多球童都知道我们的身份。我又碰上一位倒霉球童:她不仅一路表情冷淡,前9洞下来连续报错几次码数,看线也基本是走走过场。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决定要求换球童—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对球童说“NO”。没想到,那位姑娘不仅没提出任何抗议,居然还高兴地立刻收拾东西。 我开车正欲奔向第10洞发球台时,姑娘从后面赶上来,拦住了去路。 “您的费用呢?”她微笑着问。 “什么费用?”我明白她的意思,但没有立刻掏钱包。 “小费啊,50块!”她义正辞严,还顺便教育了我一句,“这是规矩。” 每次当我对一个球童的服务极其不满,又不得不给他小费时,都会有一种被抢劫的感觉。而这一次,我的感觉更像被强奸。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同时遭到强奸的还有那位与我共用球车的同事。她的球童捂着肚子,说身体不适必须换人,也要求最少给“费用50元”。     但凑巧的是,半小时后,我不慎把球开到隔壁球道,并且再次碰到那两位前9洞为我和同事拉包的球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