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青少年很火。关天朗、叶沃诚、窦泽成等新一批优秀青少年球手的出现,让一直没有太多亮点的中国高尔夫一时有了火爆点。这也让更多的家长开始关注高尔夫,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相比于外国,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更多的体现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上,把孩子往职业化的道路上推。这两天有个比较热的微博是《打高尔夫,你就是为了转职业吗?》 加州的女孩蒂维娅是美国队球员中唯一参加过去年中美青少年对抗赛的球员。15岁的她打高尔夫7年了。与很多中国小朋友一样,也是爸爸带她入门的。但说到将来,蒂维娅却非常笃定:我不会当职业球员,我的理想是做医生,高尔夫教会我独立和诚实。 那么,中国的家长和青少年希望通过高尔夫学会什么呢?这是一个让人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少家长甚至教练,都把培养中国青少年高尔夫球手的直接等同于培养高尔夫球技了。 笔者并无意批判什么,相比国外的环境,在国内培养一个青少年更辛苦,费用更高,付出更多。这是一个家庭培养的方式。所以我也只是想从我遇上过的几个问题出发,从非常基础的层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行为礼仪 笔者从2008年开始做青少年赛事,见过很多国内外的青少年球手。很大的感触就是,大部分国外来的,台北来的球手无论对谁都很有礼貌。而责骂球僮的往往是一些国内的球手。 二、遵守赛事组委会规定的意识 在笔者的球会里,每次比赛均安排了球员会议,主要是针对该次比赛讲1)赛事日程安排,2)注意事项,3)比赛条件,4)当地规则这四部分内容。 然而每次出席会议的球员不超一半。后来我们针对这一情况每次会议之前重复提醒球手出席,我们得到来自家长、球员的回答竟然是,你们要讲的东西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规则也很熟悉。 那么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呢?球员会议上公布了陷入地面的球的补救延伸到果岭通道,在比赛期间仍然不断的有不过手叫裁判问,球陷入了长草的地面,能不能补救?更有甚者,球员会议上的注意事项明明提醒过练习场离10号发球台很远,必须提前25分钟从练习场返回出发至10号洞。而球员在练习场工作人员的不断催促下,才提醒10分钟返回,结果赶到10号洞的时候,同组的人已经打完了一个洞,不得不受到取消资格的处罚。 另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则是比赛要求穿戴官方派发的衣服和帽子,大部分的青少年都不会按要求穿戴。一个球手报名比赛,即意味着他要遵守组委会的规定。在这方面青少年球手的意识较差,并且绝大多数接到组委会的提醒后置若罔闻。 三、有关基础高尔夫规则教育 正如上面提到的,家长口口声声说自己的孩子对规则很熟悉,但实际到了比赛场地上,连球陷入地面怎么补救也必须等裁判。在一些小比赛里72个人的比赛只有2个裁判,真的是累死裁判员。 尽管一些复杂的规则靠球员自己无法正确处理,但常见的规则总得学习吧?可是他们偏不。其实这样,球员对规则不了解,实际上已经让他对状况有什么方案可以处理,哪种更好无法做出正确的比较;而这一点裁判员只能提供所有可能选项,而不能建议你如何选择。 很常见的一个误区是,球手的球进了长草,暂定球漂亮的上了球道。而球员不知道规则是可以不用去找初始球,非要去找那个球。结果还真找到了,在长草里打了几杆却没打出来,白白浪费杆数。 四、除了球手方面,家长也需要以身作则 笔者做比赛,其中一个最严重的处罚是对一个球手禁赛一年。 该球手是众所周知的调皮球手,在球场上故意影响球手,慢打等。一连几次比赛都有被记慢打罚杆。事情就这样发生了,该家长认为组委会对他儿子有意见,故意针对他儿子。从2012年至2013年,一共与赛事工作人员发生过3次大争吵。 该家长总是喜欢在记分卡提交处大喊大叫,指着工作人员的鼻子大骂,并威胁工作人员走出球会之后找人报复。终于到了第三次。比赛第一轮,他儿子慢打两次,第二次被罚一杆。然后第二轮,再一次慢打两次,前面空了一个三杆洞,于是计时,他再一次被罚一杆。 家长在大闹记分处一小时,当着所有家长和球手的面,各种粗口。他当时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不想骂人,也一起教育孩子各种礼仪,不想我孩子看到我骂人受到不好的影响,所以我让他离开了我才和你讲。 大哥啊,拜托你有点公德心行吗?你不想你儿子受到不好的影响就把他支开,放心开骂,那在场的其他交记分卡的小朋友呢?!事情回忆起来笔者后悔当时没叫会所保安将他尽早轰出去。 很多人对中国青少年高尔夫有着很大的期望,也希望能够从新的一代球手里走出像泰格-伍兹或麦克罗伊这样的高尔夫巨星,但如果不重视“内在”的培养,球技就算真好,也只能算个会打球的人。 作者: Jim Q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