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爱好者与市场消费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角色。心理学家把人对某件事的参与程度划分为许多级别,大凡与体育运动有关的项目其身心参与程度都很高,尤其是高尔夫更被调侃为"绿色鸦片",以形容人对它的热衷与沉浸。而消费者的心理参与程度却排列很低,那不过是卖方相逢开口笑,买方过后不思量。至于随便去商场逛逛并不购物的人,其参与度为零。 中国高尔夫存在着一种独特现象,即爱好者与消费者的角色混淆不清。究其根由,这怪不得中国球友,而在于商家的引导。中国鲜有强调高尔夫文化理念的球场,更多的是超级商业化的球场。请看充斥于各种高尔夫刊物上的大幅广告和有偿报道,那些球场或球会一个赛一个地炫耀着自己的豪华舒适,设备超群,享乐至上。而且与高尔夫相关的产业如服装和球具等也互相应合,这种销金销魂的消费观念早在十多年前就成为中国高尔夫的定位和滥觞。 于是球场上出现一些消费者的角色,他们与业余球手的角色一眼就能区分开来。典型的业余球手试挥杆时往往退后一步,做出一记不伤及草皮的空挥,随即调好站位干脆利索地击球。而消费者角色在击球前要做出三四次以上的试挥,每一记都会铲出深浅不一的草皮,四处飞溅,球童跟随身后忙于一处处补沙,一场球下来打得球道上千疮百孔。按照消费者的理念此举似乎无可厚非,消费者的宗旨就是追求物有所值和物超所值。既然你让我来花钱享乐,多打几块草皮算什么?抡着球杆空挥才犯傻呢! 然而,这与尊重高尔夫传统的球手们对这项运动的理解大相径庭。 发球台和果岭的状况也大体相似。在国外球场都有差点规定,只有差点在15以下即总杆80几杆的水平才可打蓝Tee,其他人和长青组的老年人一律打白Tee。但在我们这里许多球场的蓝Tee都是满目狼藉,果岭也因过度使用而一片秃黄。其实,在我国如果实打实地计算,总杆能够打到8字头的,三个人当中未必有一个。消费者的心理是既想少打一杆心情愉快,又要多打几杆身体健康,两者兼得何乐不为! 几年下来一些球场已“初见成效”,球道变得严重沙漠化,处处斑驳,杂草丛生,黄沙即将连成一片而不可逆转。惟一的办法是铲掉重来,铺设新的草皮。 心理学家早就对人们的各种金钱观念深入研究,其中一种类型就是花钱购买自由。球场上许多罔顾礼仪、为所欲为的行为都与消费者角色心理有关。消费者把他的支付所得视为一件商品,可以自由支配而不愿接受约束。因此,这种角色往往脾气很大,每当受到干预时容易激烈反弹。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