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巡赛无疑是最贴近台湾的职业高尔夫舞台,多年来双方保持不错的合作关系,过去几年至少都安排了两场赛事,甚至去年旗下奖金规模最高的两场发展赛刚好都在台湾进行。许多台湾选手赢过亚巡赛,更有不少人赢了发展赛而直升亚巡赛,不过更重要的是,如果在这里展现高度竞争力,不少机会大门将因此而开。 2008年的林文堂就是最好的例子!一座欧、亚巡赛共站的UBS Hong Kong Open(香港公开赛)冠军,除了获得一张416,660美元的支票和两年的欧巡赛资格之外,接着还靠着自己的实力挺进年终世界排名前五十, 2009年初先后体验了WGC系列中的比洞赛和锦标赛,以及奥古斯塔名人赛三场重量级大赛。 比较可惜的是,林文堂并没有像当年赢得马来西亚公开赛的叶伟志那样挑战欧巡赛,使得球迷们只能想象:如果他在欧洲打满一整季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尽管如此,林文堂单季创下亚巡赛奖金榜史上第三高的844,734.81美元,证明即使单纯待在亚洲打球,奖金收入也能媲美两大巡回赛。 近年来,亚巡赛藉由共站合作模式,奖金规模成长不少,并出现一些二百万美元级以上的大赛。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些百万美元级赛事总是得让出一些比例给非亚巡赛选手,压缩了会员的参赛空间,不过换另一个角度来看,有些选手的潜能不就这样被激发出来呢? 事实上,亚巡赛规定的六十位种子选手,比日巡赛的五十位还多,这些人都可以优先排进那些高额奖金的共站赛事,包括总奖金六百万美元的Barclays Singapore Open(新加坡公开赛),甚至如果在指定时间内名列前茅,还能取得两场不列入官方奖金榜,但稳赚不赔的CIMB Classic(亚太菁英赛)和WGC-HSBC Champions(WGC冠军赛),另外年终奖金王也能获邀参加英国公开赛和WGC锦标赛。 在这样的吸引力下,原本只是以亚洲选手为主的亚巡赛,开始出现重大变化。许多考不上美、欧巡赛,或者旗下次级赛的选手,纷纷跑到这里寻求机会,有些人成功转战欧巡赛,更多人经过亚巡赛的完整球季磨练后,再回去参加自己最渴望的美巡赛。 无怪乎亚巡赛的资格考试难度愈来愈高,今年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五点四,而非亚洲势力也愈来愈强,上个月出炉的四十一张工作权,美、欧、澳三大强权就包办前四名,合计抢走二十四张门票,亚洲人仅仅留下不到一半的十六张,另一张为南非选手。 那台湾选手呢?这次共有五十二人报考,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去年八月加入职业阵营的洪健尧以并列十七过关,成功率不到百分之二,显示了想要在亚巡赛取得一席之地已经不像几年前那么容易了。 所幸亚巡赛保有独特的国家推荐名额,所以除了詹益信、蔡启煌、林文堂、吕文德、吕伟智,以及新加入的许孟男和洪健尧之外,宋孟璋、蒋宸豑、汪德昌、詹世昌、林文鸿等人还有机会补进一些比赛,加上台湾每年都会举办仰德TPC和台湾名人赛,选手们仍有机会像去年蔡启煌那样一夕翻身。 尽管如此,实力才是最重要的依据,否则只能在围绳内跑跑龙套,但话说回来,这不就是职业巡回赛最残酷的现实: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作者: 翁明玺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