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卡尔斯巴德一个平常的夜晚,数千名身穿高尔夫球杉和口卡叽布裤子的白人刚刚结束了白天的工作。他们来自几十家高尔夫用品公司,包括高尔夫球、球杆以及杆柄的制造商。他们的公司都位于该城死气沉沉的办公园区里。有十来个人走进了一家名为“卡尔·斯特劳斯”的酒吧,酒吧的尽头坐著四位Taylormade公司的员工,人们一眼就能认出他们,因为他们每人的高尔夫球衫上都印著各自公司的标志。其他桌的客人穿的高尔夫球衫上印著别的公司的标志,如Titleist、Cobra和Aldila。此时,两个身穿Callaway公司球衫的人走了进来,打破了这种不分彼此的氛围。他们走过Taylormade员工的那张桌子,打量了他们一眼,又点了点头,但谁的脸上也没有笑容。后来,一位Taylormade 的员工对另一位客人说: “我们谁也不理谁。” 欢迎来到高尔夫之都──一个被两家世界顶级高尔夫球杆制造商的长期纷争搞得乌烟瘴气的小城市。Callaway公司的特大号Big Bertha开球杆曾是家喻户晓的品牌。而就在三年前,Taylormade为了抢夺 Callaway开球杆市场老大的位置,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挑战。它成功了。虽然Callaway在铁杆市场依然领先,但2000年以来,公司高利润的金属木杆(所有长杆都是金属木杆)的销售比例从30%下降到16%,而Taylormade则从17%增长到20%。2000 年以前,Callaway牢牢占据著价格在300美元以上的开球杆的市场,而如今销路最好的开球杆却为Taylormade 所有。随著Taylormade 近期推出定价499美元的“r7 Quad”,两家公司的差距很可能进一步拉大。这种新杆上配备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可装卸配重块,Callaway 也推出了新杆,但它的宣传声势却被Taylormade的新杆打消了不少。 卡尔斯巴德的狭小让这场竞争愈演愈烈。Callaway是一家上市公司,去年的营业额为9.06亿美元;Taylormade属于德国的阿迪达斯-索罗门运动用品公司(Adidas-Salomon),年营业额7.5亿美元。两家公司的邮政编码相同,写字楼都在同一个办公区,两楼之间仅相隔一个标准五杆洞的距离。 Callaway向无数高尔夫球手提供过它那些好用的产品,如今却面临问题。它将之归咎于比它更追求潮流、更大胆进取的Taylormade。这场竞争怎么说都很卑鄙,比如散布谣言,说什么联邦调查局(FBI)进行查、首席执行官被解雇,还有私下挖人的官司、抗拒诉讼、控告不公平减价,等等──这些还都是Callaway 的盟友说的。而Taylormade 也公开和Callaway针锋相对,开展了一场昂贵的军备竞赛。它每6个月发表一款新品,每年都斥资百万美元与球员签约。Callaway 的经理把这些看成是人身攻击,首席执行官朗•德拉普(Ron Drapeau)说: “我们受够了。我们不会就这么坐在那里忍气吞声。”而Taylormade首席执行官马克 金(Mark King)的反应是: “做生意不就应该这样吗?” 把公司建在卡尔斯巴德是有道理的。这里是南加州航天工业的中心,航天业使用的工具,与研究高尔夫球飞行所使用的工具,许多是相同的。这座小城的气候也几近完美,很利于测试球杆。Callaway和Taylormade在80年代来到这里,除了在同一个地方办公,两家公司没有丝毫相似之处。 对Callaway 来说,散漫无纪律的Taylormade就像是“大学生联谊会”,而Taylormade则把心怀偏见的竞争对手称为“商行”。Callaway为打高尔夫的普通人生产球杆,而Taylormade则把职业高尔夫用的球杆改装后销售给业余爱好者;Callaway注重管理和生产效率,严格遵守核心产品设计方案──很像用一个基础底盘生产汽车的福特公司(Ford)。Taylormade是以销售人员为主导,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线。Callaway要求员工穿夹克,打领带,而Taylormade的人则穿著高尔夫球衫上班。 就连管理层似乎也是来自地球两极;Callaway的高管都是高贵的“海洋乡村俱乐部”(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