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文化,文化就是吃!文创大楼因为餐厅多,惹上骂名。剎那间,学者、专家、名嘴,似乎都成了不用「吃」的神仙,媒体评论内容五花八门,文创似乎只能以文为创来表现。「吃」为什么不能算文化!吃的文化,不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份。不喜欢中华这两字,台湾吃也有文化,不是吗? 食、衣、住、行、育乐,「食」排第一位,重要性由此可见。各行各业都得重视「吃」这个项目,高尔夫球场尤其需要重视,因为只吸引到上门打球者,只能算是提供运动的球场;有打球加用餐的消费者,才可以归类到「休闲俱乐部」;如果还能吸引到过节、庆生、办婚宴的族群,那可成了「酒店渡假村」。 高尔夫球场的营运,不能以提供场地打球为唯一收入,否则球场铁定赔钱,入不敷出。 一座球场的服务对象可少可多。纯打球,十八洞球场、一天不超过三百人。办比赛,球场则可容纳上千、数万人,2011年扬升LPGA台湾锦标赛四天涌入近六万七千名观众,对台湾高球界有了全新的启示:原来在台湾办职业高球赛,也能像歌手演唱会那样引爆人潮。 台湾有六十几座球场,球场好坏评价不同,有人喜欢树高球道长,有人重视果岭停球,不过除了来打球,法规落伍跟不上现代人的脚步,球场能提供住宿的屈指可数。餐厅家家都有,但是好吃的却不多,这导致到球场打球的,很少留在球场餐厅用餐,原因很有趣,竟然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球场餐厅营运是大学问。一座纯打球的球场,一天不到三百人上门,中午、晚上各一轮,也不过一百五十人。球场餐厅得有厨师团队、服务员,食材备料得准备多少人份,准备齐全但没人用餐,这些新鲜食材怎么办,能放多长?得赔多久? 为求营运安全,备料简单、食材一般,硬件成本加上人员薪水,要卖便宜不容易。球友到餐厅用过一次,买单的数字让人直摇头,这也是球场附近土鸡城、小吃部,生意好到爆的奇怪现象。球友四处打、到处吃,味觉可是刁得很,料理好吃、不好吃,一尝之后,直接用脚投票,结果就是恶性循环。 台湾球场提到美食,让人联想到一张张比大小、可以坐多少人的大圆桌,上头再摆上海盘的十道大菜,接着讨论一桌多少钱。如果针对球队团体、办桌请客,感觉还对;如果是两、三人的散客,或是想吃点不同的年轻客层,就有哪么不对,却讲不出问题的迷思?仔细想,似乎是「这是我的菜吗?」 料理方面,几乎都以中式为主,脱离不了川、鲁、粤、闽、苏、浙、湘、徽等八大菜系。中菜确实好吃,尤其食材的交互运用好变化,让业者解决,无法掌握用餐球友的人数与口味的难题。其实,这就跟「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的讨论一般。 台湾高尔夫球场业者,过去自我受困于小白球,被解读为贵族运动的迷思。在高球友的定位过程,过于包装小白球是平民化运动,全民跟平民,很容易让人搞混。鼓励台湾人人参与高尔夫,可以到球场打球跟到球场看比赛,看拳击赛赛的观众都知道,自己不可能上擂台对打,到高球场看球赛就是悠闲的踏青。 不管怎样,仍有一些台湾高球场开始改变,例如台北后花园的东方高尔夫乡村俱乐部,虽然球场以会员为主,但是餐厅消费是欢迎外宾入内用餐。至于全国花园乡村俱乐部的四季中餐厅、古斯托义式餐厅,让全国花园球场变成苗栗休闲地标。 另外,知名的扬升高尔夫球场不仅有日本料理餐厅、扬升轩宴会厅、还有咖啡廊自助百汇,在桃园杨梅办婚宴,一个中午可容纳三百多桌的扬升球场,堪称一绝。 这几座球场的目标族群:生活讲究轻松,饮食力求轻松,尤其是点餐,完全不用看菜单的「轻松族」。这群人的消费习惯是:「价钱并不是问题,价值才是唯一要求。」所以说,高尔夫要改变,先从吃文化开始。 作者:罗裕霖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