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海峡奥林匹克高尔夫球场做比赛的时候,发现有许多“老人”,让我们倍感亲切。在这座1993年奠基,1997年正式开业的球场里,从球童部、场务部、餐饮部,到前台、办公室,都有一大批工作超过十年、甚至超过二十年的老员工,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尽管我自己也在朝向集团工作超过十年,但对比于其他球场,这仍让我有一个很大的疑问,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能在这里留下来那么长时间? 海峡奥林匹克高尔夫俱乐部,从奠基算起,至今已有23个年头。开工的1993年,中国还仅有12座高尔夫球场。 这座球场由时任中华台北奥委会主席的张丰绪带领建设,时任国家体委主任,后来兼任中国奥委会主席的伍绍祖在奠基当天铲下了第一铲沙子,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田纪云为球会题写了名字。 这样一座老球场,从一开始就蕴含了许多的意义,但这不是重点。事实上,当年规划的体育城,包括陆上健身俱乐部、水上健身俱乐部、马术俱乐部等项目也未建成,或已经关闭。唯有这座老球场,还以其坚挺的姿态,驻留在曾经来过这里的许多球友的印象中。特别是追求原生状态的高尔夫爱好者,更是对这座球场流连忘返。 球场由世界著名高尔夫球场设计师小罗伯特·琼斯设计。他有一个设计宗旨,就是希望哪怕过了一百年,那时候打球的人也能够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回到现在。因为球场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一个永远不变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是与环境的浑然天成。 我们想这就是一座老球场的精神——自然。这会不会是开篇的答案? 在海峡奥林匹克球场,看不到花圃,也没有水泥铺就的球车道,放眼看过去,只有浓密的防风林,倒下来的树木,并没有去清理,透露出原始林的感觉。树林里满地的松果,兔子屎随处可见。池塘边的芦苇与茅草,球道边的草窝,也许一直也没有人进去过,进去过的只是打球者的目光。 为了防止球车对发球台的破坏,阻隔的是一些圆木棍。发球台旁的沙箱,也已经褪色成球场的一部分,一些木头盒子尽管有些破烂,但已经融入了球场本身。 草皮之下,是这里的一绝,有部分球道就直接建在了沙滩上,所以这里排水系统虽然没有花费昂贵的造价,但效果却很好。跟圣安德鲁斯老球场一样,你可以说,它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 对,它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这里的人也是。他们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也就是生活。 我特别跟一对球童夫妻聊了起来,丈夫杨慎学和妻子董海燕都是福建人,但老家离这里也还很远。从2000年开始,他们前后脚来到这座球场,到现在已经超过十五年时间了,一直做着球童的工作。他们聊起当初拍拖的日子还显得十分羞涩,但也回味如穷。现在,他们已经有两个孩子,老大跟着奶奶在老家,小的跟着他们俩在球场这边,由外婆带着,一家老小过着这样平淡的小日子。 我们找他们拍摄电视片,从来没有面对过镜头的这队夫妻,“演”得有点不自然,但是聊开了之后,每一句都是心声。讲的内容已经不重要,但董姐笑着说了一句话:“不知道怎么搞的,感觉就是很顺了。” 谁不是在追求这个“顺”字呢?忙碌的工作,各地的奔波,每一个人不就是为了那个很“顺”的平静生活?哪怕面对镜头的不自然,我们仍能读到他们脸上那种自然的幸福神情。 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希望找到的答案。还是一座老球场的精神——自然。 自然的生活状态,就像农耕社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样,有家长里短,没有勾心斗角;都艰辛烦恼,没有过不去的坎;有期盼,也有希望…… 文/周灵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