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具商城  高尔夫论坛  高尔夫百科  男士球具  女士球具  左手球具  儿童球具

高尔夫新闻资讯-中国高尔夫业内最好、最专业的高尔夫球具(球杆)信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赛事 > 高球博览 >

国内首本高尔夫新闻报道作品集《球道》出版

时间:2014-12-05 12:27来源:京城高尔夫新闻编辑部 作者:lovelygolf 点击:
国内首本高尔夫新闻报道作品集《球道》出版,高球博览,

国内首本高尔夫新闻报道作品集《球道》出版

2014-11-25 08:44

  由《南方都市报》记者顾晨白采写的高尔夫报道作品集《球道》日前正式出版,这是国内首本高尔夫新闻报道作品集。

  《球道》收录了2009-2014年期间顾晨白采写刊发于《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近60篇作品,分热点、话题、事件、人物、评论、花边六大类,多数作品曾在国内高坛引起震动。作者通过多年来的深入采访,全面剖析中国高尔夫,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中国高尔夫的发展现状、成果经验和存在问题,有助于圈内外人士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中国高尔夫。

  《球道》由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由前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崔志强和中国著名球星张连伟分别作序。

  以下是顾晨白的自序:

  2012年9月,当印刷品《球道》面世的时候,我就有一个心愿:倘若那几箱“书”没有一直堆在家里送不出去,那就找个合适的时间将它正式出版。现在,愿望终于实现了,而我的心情已和两年前截然不同。当时的心情,好比刚打完前9洞准备转场,而现在,都已经打到十五六号洞了。

  心情的变化和两个大环境有关,一是纸媒并不乐观的前景;二是借了5年入奥东风的中国高尔夫,虽然比以前热闹了,但仍是一介小众运动,还总是甩不掉一些麻烦。所以,想要在有限的“纸”上守住高尔夫的方寸之地,将会越来越难。

  不久前问了先后在中国推广斯诺克和高尔夫的现任欧巡赛中国区总裁李赛文一个问题:有丁俊晖参加的比赛,大众媒体都会大篇幅报道,而梁文冲冯珊珊没有这样的待遇,你觉得是什么原因?李赛文答: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的成绩不同级别。所以,要怪,也只能怪中国高尔夫自己不争气了,若总是能拿含金量高的冠军,自然就有“待遇”了。当然,李赛文只说对了一半,中国足球成绩那么差,还不是屁大个事也是头条?

  不过,现在讨论这个已经没有意义了,未来不是在有限的版面上高尔夫是否该靠边站的问题,而是报纸上还有没有体育版的问题。上头说 ,这年头谁还在报纸上看体育新闻?说到这里顺便卖个广告,南都体育已经迈出变革第一步,微信公众号全新改版,敬请关注并转发,获赠新《球道》的朋友,这点忙那是必须要帮的。

  事实上,如今仍在坚守阵地或扩张阵地的报纸,不就是那两三家“上头”特爱打球的么?

  纸媒衰落的问题,对于能迅速适应新媒体的新新人类来说也无关痛痒,但对于一个从小就患有“纸质物品收藏癖”、又不知新媒体为何物的守旧“老人”来说,那是多么残忍而令人惶恐的事啊。倘若今后报纸的“纸”越来越少了,或者真的恐怖到没有纸了,那哪来白纸黑字的高尔夫报道啊?所以,出这本新《球道》,更多的是回忆和纪念。另一个原因,我留到最后再说。

  想起来,南都的高尔夫报道是有几个节点的:2001年,伍兹首次到访中国,南都首现半版以上的高尔夫报道;2009年,高尔夫成功入奥,南都首现整版以上的高尔夫报道;2011年底,高尔夫推出高尔夫专版....。.而升级版的新《球道》,收录的基本上是2009-2014年期间的报道,那么,就当是纪念这“黄金五年”吧。

  我曾在三年前的一篇评论里说,高尔夫的“中国特色”必将阻碍中国高尔夫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个观点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不是吗?当人家正在打着玩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拼命地练拼命地出成绩;当人家长大了开始出成绩的时候,我们已经后劲不足在走下坡路了;人家每次花几美元到几十美元来锻炼身体,我们每次花几百上千来搞交际谈生意显摆身份;人家花大力气搞自己的基础巡回赛和青少年培养,我们痴迷于花重金办高大上比赛让一小部分中国人陪大部分外国人玩又眼睁睁看着外国人赚钱;人家那么点地方搞了几千个球场也没事,我们这么大地方才搞了几百个就已争论不休......中国特色的高尔夫让人看不懂?那么,先看《球道》吧。

  出版社编辑问我,你搞这个是为了评职称?我说不是,为了升职?更不是。编辑困惑了:那有没有书号没多大差别啊。我觉得差别当然有,除了成为合法出版物,新《球道》还增加了最近两年近5万字的作品,增加了一位重量级人物撰写的序,张连伟的序也是修改版。此外,还加大了字号,还从头到尾作了校对....。.

  现在,家里又堆了更多箱的书了,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处理它们好呢?张连伟说过,我的报道很多人喜欢看,也有很多人不喜欢看。据我所知,还有人恨得咬牙切齿。这很正常,批评报道一大忌是反遭批评,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批评报道都难逃那样的命运,所以,人家无话可说而只能恨在心里,已经是批评报道比较理想的结局了。倒是有些人我觉得挺有趣,举两个例子:第一位,托中间人传话,仰慕已久求赠大作云云,一时心花怒放便送了人家一本。后来在无数次采访中撞到此人,抬头低头都见N回了,这位“粉丝”却都视而不见;第二位,我一直以为他不屑于看南都高尔夫报道的,可又多次见他借鉴、模仿和再加工,当然,那绝对不叫抄袭。所以,书的处理是个难题,可能有些人即使我送了人家也不会看,可能有些人想要但因不熟不便开口,有些人三观跟我差得太远我又不太想送...。.至于该送的都送了剩下的卖还是不卖,怎么卖,我还没想好。

  常有人问我,你应该有很多机会打球吧?机会是有很多,但我使用得很少,一年打球的总次数是个位数。一来没有运动天赋;二来没时间打;最重要的是第三,若热衷于打球,便会上瘾,便静不下心来写东西。圈子里有很多人球打得很好,但既能打又能写的不多。我一向认为,先写好稿再打好球也不迟,不要本末倒置。这一行门槛低,鱼龙混杂,有人想走捷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旁门左道只能博一时眼球。不是说不能使用暗器,可是你总得先有一身赖以行走江湖的名门正派功夫吧?

  说起来,入这一行的人动机还真是五花八门,有人为了新闻理想,有人为了打免费球,有人为了结交各种老板....。.而我,仅仅是因为主业干得不好,所以只能通过副业聊以自慰。

  采访高尔夫,基本上就是去一个远离市区的球场,去住一个远离市区的酒店,很多时间花在了路上。不久前在朋友圈看到一个链接,是让球友统计自己打过全国多少个球场的,我借机数了一下我去采访过赛事的球场,大概有六七十个,不算多,但有一家球会,18年来我去了不下200次,那就是观澜湖。坦白地讲,日久生情,我对它是有特别的感情的,因为它是我最早认识高尔夫的地方,是我高尔夫报道的起点,也是让我见证各种高尔夫赛事最多的地方。所以,新《球道》才有这样一个腰封。

  最后,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球道》和新《球道》的朋友,特别要鸣谢一位无名英雄——我的同事陈倩女士,这个别致的封面其实是她设计的。也祝愿所有正意气风发从一号洞出发的年轻人,都能打好这场球。

  2014年11月24日 (责任编辑:管理员)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