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具商城  高尔夫论坛  高尔夫百科  男士球具  女士球具  左手球具  儿童球具

高尔夫新闻资讯-中国高尔夫业内最好、最专业的高尔夫球具(球杆)信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尔夫人物 > 球友随笔 >

看杂志学高尔夫球的伤痛

时间:2014-10-22 16:17来源:高尔夫论坛 作者:bjgolfer 点击:
看杂志学高尔夫球的伤痛,球友随笔,
(责任编辑:管理员)

看杂志学高尔夫球的伤痛

2014-10-22 16:16


     这次正好看到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是叙述达斯汀约翰逊击球的连续动作的图片的,特别感想。

     达斯汀是一个好球员,一米九几的大个子,击球距离很远,更让人感慨的是他上杆顶点的手腕形态非常特别,职业球员中少有的,就是左手腕的手背是弓起来的,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标准姿势,教科书上的要求,手腕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是平直的,而不是有任何的变形。

     记得在我学球之初,就在老虎的书上读到过,好像是弓起来打左曲,凹下去打右曲,当时,我不敢尝试,我觉得这不是业余高差可以尝试的,所以,我想能保证到平直就已经非常不错了。现在同样如此,谁要依照达斯汀的这个“弓型手腕”,进行模仿学习,我可以说,他很可能损失距离,让后因为身体的各种补偿动作没跟上,他就会变得不会打了,打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改回来,又回不到原来的动作,改来改去都是悲哀。
  
     我们可以在比赛的转播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高水平职业球员,左手腕在上杆顶点都是平直的。

    我们也可以看看业余球员的动作,绝大多数高差的左手腕肯定是凹下去的,所以,大家都是从大右曲开始踏上高尔夫之路的。

    最近我发现自己,打得最不好的时候,恰恰都是左手腕没有保持平直,而是凹了下去,上杆太陡了。虽然左手腕平直也可能上杆太陡,但是手腕有凹会出大问题,手腕平直的话,如果能够像吉姆福瑞科那样在下杆的过程中,让球杆回到正确的轨道,那么击出的好球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手腕问题,其实我学球之初就关注了,因为小时候,学武术基本功的时候,师傅要求的出拳动作就是必须保持手腕的平直,这让我心中窃喜,整个动作我不用练了,而对于大多数业余的来说,上杆顶点出的手腕控制是一个大问题,腕力不够的时候尤其如此。从道理上讲,任何内曲或者外曲的动作,都会因出拳时冲击力反馈而使手腕受伤,冲力越大,手腕受伤的程度也越大。因为拳击的力量并不是完全来自于手臂,而是组合了强劲腿部的蹬地力量、腰腹张力,肩部摆动,几乎是综合了全身的力量,通过手臂手腕的传导,使力量输送到拳面,然后通过瞬间接触将力量整体倾斜到被击打物。所以,如果拳击被正确的用力,任何的曲腕动作都是自伤行为。

    虽然高尔夫挥杆与拳击比较,属于反向运动,拳击是逐级向外挤压,而挥杆是逐级向外拉伸,但是基本原理就是相同的,挥杆的曲腕将损失力量。当然,达斯汀身高1.93米,他的挥杆幅度太过惊人,他在动作上损失一点距离肯定没有问题,但是普通人尤其是业余的,距离总是永远的痛,如果盲目学习,受伤是自然的。

    在我学球的初期,虽然从杂志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也被杂志伤的遍体鳞伤。现在的手腕内凹和跟着杂志学动作有关。

    手腕内凹与上杆过度几乎称得上是难兄难弟,有手腕内凹的基本上都会上杆过度;当然单纯的转胯过度造成的就另说了。

    我现在经常犯的上杆过度的毛病,也是和当年学杂志上的动作有关,还是刚开始学球一年多的时候,用R杆身的一号木,打好的时候,下场击球可以有230码多一点的落点(滨海高尔夫球道中间有拦阻沙坑,正好在230码左右,进不进沙坑很好判断)。为了贪心更多地距离,看到杂志上说,普通身材的职业球员打远的一个秘诀就是,右肘与身体保持60度的夹角,还贴了很多知名球员的动作照片,而不是通常的右肘紧贴身体;结果我学着练下来,原有的距离荡然无存,上杆顶点左眼余光可以看到一号木的大杆头,当时沮丧之情,难以言表,想死的心都有,更可悲的是当时还不知道原因所在,即使上杆少一点,情况还是不能有大改善,估计那时候因为上多,导致了手腕也没有保持平直,变成了内凹的大右曲模式,虽然可以用其它动作来补偿,但是距离一直没有恢复,好几年的时间始终徘徊在200码左右,让后来的学球之路变得异常艰难。知道最近这两年,明白了局部动作和整体动作的关系,距离才回来了。

    杂志虽然用的是职业动作,可以吸引人,但是读者都是业余人,绝大多数人业余人做不到这个右肘高企的动作,因为,这需要极具天赋的柔韧性,甚至很多职业球员也不行,宣扬提倡这样的动作无疑是伤人不用刀。这样的动作打了很多年以后,养成了习惯,现在只要一段时间不打,身体僵硬,总是不知不觉的回到这种很糟糕的动作上,有时当身体去调整胯部、膝盖动作的时候,想要臀部先启动的时候,上杆顶点的动作不自觉地就回到了原来的错误动作,上杆过度,然后曲腕又过度,非常顽固。现在虽然能改,但是一不留神就回去了,甚至就在击球很好的时候,因为体力下降,本来精准的铁杆在最后几洞就掉链子了,基本上都和这些曾经的大问题有关。

    有关杂志学球的误区,其实还有很多,包括很多平时大家在用的一些方法,有机会再聊。

作者:维清weiqing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