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球场上挥杆的中国富裕人群已经不再满足于国内有限的高尔夫球场资源,共同的“喜新”取向已表现明显:高尔夫旅行成为了此项爱好和培养友情的重要方式。 在巴厘岛的两场宵夜中,几位老总级球友就聊到对于海外高尔夫旅行“没有时间预算”,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对于目前普通高尔夫爱好者年消费(至少在20至50万人民币)来说,这种观点显然很正常。不久前,某家广州球队就组织了埃及高球旅行,“打3场高尔夫、玩5天,对我来说太长,最好是打4、5天球,玩2、3天”,考虑到公司生意的现状,黄总表示最多只能接受为期半个月的时间。 在上海经营高尔夫赛事组织业务的Danielle把高尔夫看做未来的交友平台。正如互联网对世界的改变,或许10年之后,朋友们打高尔夫会像如今上网聊天般寻常。不过,目前她接下的高尔夫旅行案子多是商务团,来自国内外不同的行业的球友们“生动反映中外经贸动态”:“今年上半年出国很频繁,我们带团去了欧洲、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等。每到一个国家,对方对远道而来的中国球友表示热切的期待,对跨国高尔夫赛事及联谊的新课题表示了很大的兴趣”。 不过,旅行社及航空公司组织的高尔夫旅行对于相当一部分富豪高尔夫球友来说无法令人满意,它们不能为球友提供度身定制的奢华标准,也难以让球友通过团队游寻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球友。 最近两年开始组织富豪级球友去海外打球度假的孙先生亦表示认同此种趋势。这位喜欢高尔夫文化、但自称技艺不精的上海人已有15年球龄,他设计的高尔夫度假团通常是16人至20人,“这样可以分4、5组,(打球)没有交流不行”。与他相熟的60多位球友多是性格开朗的金融和地产领域人士,他们对于海外高尔夫旅行的消费力无须多言。孙先生表示“主要是9天7夜的行程“,包括公务舱往返、3至4场世界锦标赛级别球场的打球,下榻酒店是“没有中国客人住过的”,球场上的矿泉水、向导、租车、香槟、冰毛巾和搭乘热气球返回酒店都是提早预定。以肯尼亚之旅为例,每位费用近五万人民币,“所有菜单都是我亲自挑选确认的”,而球友们晚间常常还另外支付自己1000至2000美元的账单。 晚上返回酒店用餐之后,高尔夫球友们不忘聚集在酒吧或露台,孙先生将当地采购的高档葡萄酒或威士忌等送去派对,“这些都包含在团费中”。这些主题性活动与鸡尾酒活动的功能是一致的,为球友们互相交流、深入了解烘托气氛。此种和谐的社交氛围恐怕难在国内球场遇见。孙先生自己就不喜欢那些打完18洞、就说“对不起,有事先走“的人,更何况还常有迟到者面不改色地下场甚至是打坏球的暴怒球客抬脚踢球童……孙先生感叹说,球场上往往最能透露一个人的本性,“如果他在球场上都这样,生意场上就更难说了”。与他有相同交友想法的人自然不少,“因为打球最能体现一个人真正的修养。高尔夫是绅士运动”。最初他设计高尔夫旅行计划时,有从未打过交道的球友亲自上他办公室“看人”,再拿着孙先生的具体行程计划和报价向旅行社打听行情。如今这位“面试”孙先生的球友已是他们朋友圈里最积极分子。 国内高尔夫球场的情况则另有特征。由于缺乏有深度和经验的管理人才,球场只盼维持运营,好消息则是各类奢侈品非常有兴趣到这里“找朋友”,因为会员们多是具有强劲购买力的目标客户。瑞士手表、苏格兰威士忌、进口汽车等纷纷拜托有球场关系的人士牵线搭桥、举办种类繁多的市场推广活动。要价不菲的V手机就曾借球场举办晚宴,当场购下一部的女士是专程从四川赶来,只是手机商不够通达、无法为台下客人打一点点折扣。本不在乎价格的Vip们自觉少了优越感、而减低了现场购物欲望。苏格兰威士忌品牌格兰杰以另一种方式与球友们“交心”,为“一杆进洞”的球友们准备了六十瓶限量版威士忌,如果一年下来,这些威士忌没有完全送出,剩余的就做顺水人情转赠给球场——人情味是中国生意场中不可或缺的传统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