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稔野象高尔夫球场一洞一木的徐总是野象红茶的创始者。 野象自制红茶,是受到凤庆红茶广受好评的启发。其实,澜沧江沿岸的西双版纳、临沧、保山、思茅、德宏等地就是滇红茶的主要产区,身处西双版纳景洪市大渡岗乡山地雨林地带的野象度假村有天然的茶叶产地优势,无论是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都和滇红的品质需求一脉相承。 但野象度假村所在地的茶园一直都是由茶农采摘再卖给茶厂做成普洱茶居多,直到2010年球场成立。徐总琢磨出了野象红茶的制法。“红茶最关键的是要把握氧化的度。”一开始随性地将球场茶园采摘的茶叶手工萎凋、揉捻、发酵等,出来的红茶有时候好喝,有时候不好喝。 于是,他带着几个茶农重新试验,按4、5、6、7小时的发酵时间区分,分别再与干度不同的萎凋后的三种茶叶搭配组合,都放进100度的烘炉。这回颜色对了,但香味没出来。茶叶表面干了,内里还是软的。他们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烘炉里烘到七八成干的时候先拿出来,放凉了再放进去,二次提温。这样内外干湿度比较平衡,香气就出来了。 名为野象,红茶自然也要走点儿野路子。 一开始,徐总也想模仿英式红茶的口感,做出花香较重的温软风格,但是在颜色和味道上总是不像。这和本地茶种有关系。野象地处原始热带雨林,山林云雾缭绕,茶树高大、芽肥叶壮。因此,野象的红茶带有自身特殊的花香和爽滑口感。最近他们尝试加大了一点儿火候,增强了焦烤的口感,入口后回味极其拙朴! 本来只是想借用天然的优势做一些特别的红茶自己喝喝,没想到野象的红茶倒成了球会的个性名片之一。球场有茶园500亩,外加100亩穿插其间的咖啡树,每年都用最自然和人工的方式自产自制。如今,外地球友提到野象都这么吆喝:“去野象干吗?喝茶啊!”
17号洞右侧又是茶山,果岭前方左侧有水障碍,是高手最喜欢挑战的一个洞 在野象,人人都会采茶。每年1~10月都是采茶季节。球场的工作人员包括球童、巡场、餐厅服务员、草坪工等可以参与采茶。球场以每公斤五元的价格支付报酬。每到雨季采茶时节最忙的时候,球童们也乐意报名采摘,赶上非周末或者打球淡季,采茶反倒变成正职工作了。
球童李亚莲就是如此。眼睛像弯月、笑起来害羞、皮肤黑亮的她今年刚满20岁,彝族人,却已经是球会的资深员工。2010年球会开业时就来了,一直担任球童,前不久被调到会所当前台。这也是野象球场文化的一大特点,工作人员的岗位经常调换,球童基本功培训是基础,但在随后的工作中,不同部门经常交换员工,让他们熟悉每一个岗位。李亚莲现在的工作职责就是穿着民族裙装工作服在会所接待球友。前不久的清明,她也和大家一起参与采茶。 据她介绍,“采茶季节一般是连着十多天采茶。上午6点多起床,7点去茶园,中午休息一下,接着采茶,一直到下午7点。”采茶时,大多数工作人员都很开心,他们互相说笑逗乐,太阳晒得疲了就唱两首歌。以前不在球会工作时,在家每年也要帮着采茶。这是本地少数民族最主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李亚莲住大竹棚村,家里有七亩茶园,父母都是茶农,家里主要收入一直以采茶为主。那些基本的手工制茶程序如采茶、炒制、揉捻、晒青等,她很小就会了。平时家里用茶很简单,自己随手炒一点儿,晒干了就喝。 本地少数民族孩子通常没机会读太多书,家里非常支持她来球会,觉得挣得多些,离家也近,工作环境又不错。就在我们正在茶园聊天拍照的时候,一个皮肤黝黑的巡场小伙溜达着开着球车靠了过来。其他人哄笑:“看你老婆来啦!”原来是李亚莲的男朋友。他们年龄相仿,都是本地少数民族,在球场认识的。她顿时脸红起来,离开茶园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奔向他的球车去了,在夕阳茶山下,黝黑的脸颊浮现了两朵盛开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