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费这个话题,球友们讨论的够多了,说起来一点也不新鲜,但有一些感觉上的东西还是憋得不对劲,不吐不快。 媒体上一度流行使用“绑架”一词,诸如“民营企业遭绑架”、“被绑架的爱情”等等之类,大体上应该都是表达一种“不情愿”、“被动”、“被迫”的意思;就高尔夫的“小费”而言,如果过程变味,这玩意就也容易沾上些“绑架”的味道。 这里不再扯什么“该不该付小费”这种实际意义不大的问题,主要是想说一种“感觉”。类似这样的情形不是遇上一次两次:球童一路上都是和你说说笑笑、热情有加,等从最后一个洞下来,便是考验“感觉”的时候了——要是你痛痛快快地拿出一张老人头来,“友好”的气氛大约一直可以持续到你离开出发台、和球童互相笑眯眯地分手为止;要是你“按惯例”抽出一张50大毛、尤其是如果你还恰好不得不“小气”得拿几张10元的凑数,刚才那一脸不无“灿烂”的微笑很可能会立刻僵住,好一点的可能会在喉咙里咕嘟一句应付差事的“谢谢”,差一点的也许就一声不吭、伸手一抄转身就走,倒好像你欠了他(她)几吊大洋似的。 有时候想想,真的是愤愤不平:凭什么呀?!俺们下场不是已经冠冕堂皇付过“球童费”的么?!在所谓的“国情”环境下,再额外掏几雨碎银、表示一下对球童几个小时辛苦的感谢不是不可以,但这不是“必须”的、更不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最多也就是双方之间一种自然而然、多少是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现在倒好,50元还不像话了,没个大整数似乎还“拿不出手”了! 50元多么?似乎不多,但凡扛着球杆在场上转的,在球童嘴里叫出来不都是这“总”那“总”的么?还在乎小小的50元?50元少么?一点也不少,因为毕竟属于“小费”,意思到了就好,更何况这一“额外”的支出还占到了一场球费用不能忽略的比例,很“够意思”了。 俺特欣赏一位友人在“花钱”问题上的态度:“该”花的钱绝对大大方方,在社交圈里绝不会给人以“小气”之感;“不该”花的钱又绝对是“斤斤计较”——包括以其实实在在过亿的身家,照样会为一碗米粉多少毛钱还是少几毛钱而和小店老板认真理论一番。 在一些偶尔光顾的、不熟悉的球会更衣室,俺最不愿意遇到那种过份“热情”、围着你弄这弄那搞个不停、明摆着带有某种“意图”的服务员,因为觉得感情上被“绑架”的成份太大:面对他一顿忙乎完之后再明显不过的“暗示”眼神,你是掏钱还是不掏钱?! 反过来,也曾经有不少次主动给一些球会更衣室的小伙子“意思意思”,甚至可能比给球童的“小费”还多——因为那种恰到好处、周到细致而绝对不带“意图”的服务细节,会使俺在“受用”之余就希望“表示”—下,而且一定是伴随着很愉快的心情自然而然去做。 关于付小费的问题,俺当年第一次下场就聆听了队长老兄的教导:50元就50元,不要破坏规矩,不要去“充大”;现在的问题是:一不留神,面对一些球童那种怪兮兮的表情,这50元换来的反倒好象是自己做了亏心事似的! 也许,高尔夫小费的“惯例”该“与时俱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