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件事( 维权路迢迢 广东紫云山高尔夫渐行渐远),我下定决心前往紫云山。进入紫云山庄吸引我的不是那密集的别墅群,倒是练习场上“维权召集”的横幅让我着迷,这是会员维权委员会召集会员维权行动的一部分。从一条小道进入球场,我习惯性地寻找会所,如果不是放眼望去再无其它相关建筑,我不会相信眼前这个小木屋就是所谓的“会所”。如果你习惯坐车打球,享受速度带来的愉悦,那这里确实让人失望。       球童帮我们拉上球包,一行人便出发了。一号洞发球台就在“会所”旁边,这倒也省事,换好装束就立马上场。准确来说,一号洞的发球台更像一个小山丘,发球台显然很久没有修整过了,长草短草不亦乐乎地生长着。等走到球道时,我才发觉刚才实在冤枉了那发球台,和球道杂草丛生,甚至有些地表直接裸露比起来,发球台的草皮实在是好得过份。       果岭旁边的小湖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落叶搅合着黄泥,湖水退去一半。朋友说,这就像一滩死水。多恰当的比喻。和小湖同样陪伴在果岭傍边的沙坑倒也不甘示弱,落叶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早已和沙子打成一片,那深深浅浅的沙洞成为沙坑之坑。出乎人意料之外的却是果岭还是颇为平整的,只是草比较稀疏。       紫云山的每个洞之间都用高大的热带树木隔开,中间留一条林荫小道,放眼望去,高矮相间的树木让人心旷神怡,倒也不失一大特色。只是树林像个无人关照的小孩,显得缭乱而落魄,无边落木萧萧下大概也就如此。连通两个球洞之间的小道有的已经是残砖败瓦,感觉更像乡间的小道。       虽然此后的球道略有改观,但情况大致相同。偶尔见到的几个球友也是附近的业主,单独出来练球。球童说,以前有大概一百个球童,现在只剩下三十来个了,而且要星期六星期天才有这么多。      我的紫云山处子秀就在百感交集的心态中结束,这座曾经美丽的球场像一个迅速老去的老人,被时间吞噬着生命,却不知谁又能给它注入一支强心针。      如果紫云山最终消失在公众的视线之内并不会是一件让人错愕的事情,这座建于10年前的球场曾有自己的风光史,曾经培养出像袁浩这样杰出的球员,而香港职业高协主席、中国大陆高尔夫运动的奠基人邓树泉先生曾任球会总监,在紫云山做教练,培养出不少杰出的球员,就连张连伟和梁文冲也称其为师父、师公。在2003年,这座高尔夫球场荣膺多个奖项,分别是2003年中国城市最佳高尔夫球场、2003年经理人心中最佳高尔夫球场等等。      这些经历和人物使早些年的紫云山在广东的高尔夫球场里不可谓不风光,便捷的交通和优美的环境让其受到众多球友的青睐,胡中刚仍然记得当时热闹的场面,“很多台商和港商都选择到那里打球,因为只有九洞,所以打球经常是很拥挤。”作为紫云山曾经的教练,他对这座球场有着特殊的感情。“如果建成18洞,这个球场会有更大的潜力。”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人为之感叹的事情。(新浪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