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Steve Qiao认为高尔夫像麻将,是可以打出感情,打出品性的,是很好的商务工具。天气好的时候他一周要跟客户打五、六场球。身为科技公司创始人的Steve在美国呆过16年,两头都算球迷。他在国内打球的最大感受是,和所有西方的东西一样,高尔夫到了中国也被本地化了。 本地化表现之一是不管俱乐部好坏,打球的人都可以随时接手机,发短信,不太顾及是否会拖慢其它人打球的速度或者影响击球质量。Steve自己打球时就经常接手机,甚至可以一边挥杆一边打电话。他承认,虽然很多俱乐部也有对手机使用的规定,但他还没有见过像美国那样有场务督导上来“执法”劝阻的。 和他们做很多事情一样,美国人打高尔夫规矩也很多,而且并非所有规矩都白纸黑字写在那里,有很多是潜规则,是相互之间的一种默契,一种尊重。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轻则遭人厌弃,重则会丢掉生意和客户。 单拿打手机这条来说,一些高尔夫俱乐部对手机使用有很严格的规定。美国高尔夫球迷对规定的认真程度可以从不久前《华尔街日报》的一篇头版文章中窥得一斑。贝尔斯登(Bearn Sterns Co.)前总裁James Cayne在去年夏天公司下属的两只对冲基金即将垮台的时候不在公司里想对策,而是像往常一样每周五早晨到新泽西去打高尔夫。他的俱乐部不允许会员用手机或黑莓(BlackBerry),Cayne先生有时打到第九洞的时候会用俱乐部的电话打给助手看有什么重要的事。6月15日星期五,当美林作为投资4亿美元的债权人扣押了贝尔斯登对冲基金的抵押资产时,他也依然在打球,也依然没有带任何移动通讯工具。Cayne先生遵守球场规则的精神虽堪称模范,但作为大公司总裁,他这种撒手掌柜的作风被曝光后也受到投资人的质疑。他已于1月初辞去了总裁职位。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像Cayne先生那么守规矩。一次,基金筹办公司创始人Wilson H. Madden, Jr.在一家举办过美国公开赛的高尔夫俱乐部停车场看见一位好莱坞巨星蹲在车后偷偷打手机。这种明知故犯的行为如果被俱乐部管理人员逮住有可能会受到警告,甚至会被暂时取消会员资格。但更重要的是,对Madden先生和很多尊重高尔夫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很没有品位的。 美国高尔夫球场上最著名的规矩可能要算“第19洞规则”,即不要在球场上谈生意,把生意经留到俱乐部的酒吧和餐馆,也就是所谓的第19洞。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一轮高尔夫球是18个洞(沿袭苏格兰圣安德鲁斯老球场的传统,世界通行的高尔夫球场洞数是18个),但很多美国人打球是冲第19洞去的。 这个规矩对含蓄的中国人来说一般不成问题。我们习惯于把重要的事情留到最后谈,而且在没有把握之前不会轻易张口求人。但对一些不那么含蓄的美国人来说,这是条很难遵守的规矩。Scot Duke在美国电信公司SBC(现为AT&T)工作32年间经常组织同事和客户一起打球。2004年退休后,他根据自己的体验写了一本书叫《怎样打商业高尔夫》。他发现很多人最常犯的错误是把球场当作推销场所,一心想在球场上敲定生意。一次在拉斯韦加斯打球时,他亲眼目睹三位被请来打球的客户烦不过一位不知趣的推销员,最终把他“请”出了球场。Duke先生的一位朋友更是被客户强迫在球场上看完一个冗长的多媒体产品介绍,结果球兴全无,自己叫来场务督导开车走人。 但即便到了第19洞,也不意味着你就可以把合同拿出来和客户谈论每个条款的细节。打高尔夫球最重要的目的是以球会友。大多数情况下,喝酒、吃饭时的话题还是以轻松随意为宜。你顶多可以问一下客户对你公司产品和服务的意见。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旅游业高级主管Larry Cook一次和一位客户在俱乐部的酒吧里喝得高兴,两人在餐巾纸上写下了合同的细节。但连Cook先生也说:“这种事绝不经常发生。” 也许正因为高尔夫球[FS:PAGE]不仅是运动场所,也是社交和生意场所,很多聪明的生意人在合作之前会约对方打高尔夫球,以便观察脾性是否相投。有的人输了球会气急败坏,有的人为了赢球而不择手段,还有的人在球场上高声喧哗,乱走动。Jim Odom在一家金融机构做过多年销售主管,今年4月辞职开了一个面向高尔夫球迷的社交网站叫19thhole.com。每当有人想和他谈生意,他就会约人去打球。他说:“你在球场上对一个人的了解绝对比在会议室里深刻。在生意场合遮短并不难,但在球场上就没那么容易了。”他说他经常在打完球后就知道对方是否是合适的生意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