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克服时差,我们一下飞机就赶赴球场,一个叫RANCHO CANADA GOLF CLUB的公众球场,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球场应该称为“日收费球场”。这类球场没有会员,对公众公开开放,属于美国四类公众球场中的一类(其他三类公众球场分别是:市政球场、半封闭会员制球场和军用球场,按照NGF的统计,2006年,这四类球场占了美国球场总量的77%)。RANCHO CANADA GOLF CLUB球场18洞打球收费是40美金,在美国的同类球场中(顶级公众球场除外)属于中等收费水平。 球场让我们真正体验了“公众”的本来意义,开放和价格适宜是其主要特点。或许正因为美国存在大量此类的公众球场,能够向大众提供价格适宜、方便快捷的场地和服务,才使高尔夫平民化成为可能,高尔夫也才会成了美国人最喜欢的体育运动,美国的高尔夫运动也就拥有大量的打球人口,并形成庞大的高尔夫市场。 我们在美国球场注意到和中国目前的打球者的构成是不同的,老人与青少年,成了美国高尔夫球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据NGF统计,2006年,美国有610万5-17岁的青少年参与到此项运动中来,老年球手则约占美国高尔夫总人数2870万的1/3,下场次数占了总下场次数的56%。以下我们拍摄到的场面,在美国的公众球场中其实随处可见。 另外,在中国(实际上亚洲,特别是东南亚都是如此),高尔夫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历史、人文、文化观念背景,以及对高尔夫运动的定位差异,高尔夫被异化为享受型乃至“贵族”型运动(就像我们在美国看到十足普罗的“星巴克”在中国却成了小资的符号一样)。中国社会富有阶层对享受的追求,刺激了享受的供应,由此,便有了富丽堂皇、功能齐备、竞豪华的高尔夫会所和体贴备至的服务,再加上国家政策和土地资源等因素,高尔夫在中国成了稀缺产品,稀缺,又使得高尔夫成了有钱人的专享活动,成了“奢侈运动”。 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今天的奢侈品,是明天的必需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相信高尔夫终将洗尽铅华,最终将会有一个本质的回归。由此,作为中国高尔夫投资者、从业者需要得到的启示是——从高尔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经营的角度,我们需要建造什么样的球场,需要采用什么样的经营模式,才真正有助于这个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才有助于高尔夫在中国的普及。 美国的球场运作看起来似乎还没有我们的这么讲究和“专业”,但却非常简单便捷,实用方便。RANCHO CANADA GOLF CLUB就没有国内常见的拒人门外的保安人员,没有围墙,没有球童,没有接包、挂牌、开卡等国内常规的运作程序。专卖店就兼着出发管理、收银和预订等功能(圆石滩都是如此)。会所的功能主要就是专卖店和餐厅,球员付款下场打球,十足的平民化,这种运作方式,是美国一般球场都通用的。 方式固然简便,照搬来国内,以我之见,起码目前还不是时候。这种方式的实施实际上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那就是国民素质的层次和高尔夫文化的普及程度(起码球会没有必要考虑客人可能“跑单”,球员也不考虑球包要是少了一支杆,我怎么找球会算账)。我们的球场运作方式看起来更加“规范”,更加井然有序。球童出场、回场都要清点杆数,报给客人,还要客人确认,客人在接包处要给球包挂牌,打完球凭牌领回球包,一丝不苟。有的球会担心跑单,还要把你的球包牌扣起来,付款后才还给你。其实,在这里双方都还缺乏一种信任,包括一些所谓的会员制球会,也是如此。 这些互相防范的措施和戒备心理,实际上给所谓的“绅士运动、贵族运动”的宣传打了折扣,这就是,球会的管理者是否把球员当“绅士”看待?我们的球员是否“绅士”了?恐怕,双方都有问题。 球场给我们另一个深刻印象是那些参天的大树,恐怕都有百年的历史了吧,由此引起陈总的感叹,按照目前我国土地使用年限的政策,我们的子孙恐怕是看不到这样的球场了。我国的球场一般都十分重视园林景观,大多在园林方面投入较大,动辄数百万至数千万,各个球场目前种下的大量树木,若干年后或许将和球场一样不复存在。 此言并非杞人忧天或无病呻吟,按照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官方网站的公示,中国第一批球场之一的深圳高尔夫俱乐部使用年限到期之后(2015年),球场就将改造为城市公园(要是改成公众球场多好啊),这还算是好的,恐怕更多的球场会被开发为石屎森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