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特点。美国有所谓“婴儿潮”、“千禧一代”等说法;中国也有“八零后”、“九零后”等等称谓。我自己属于“老一代”。这代的主体是50后、60后,是中国经济起飞时代的主要劳动力,也是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戏剧性变化的一代。 “年青一代”,则主要是80后、90后。这代人,至少那些生长在大城市的幸运儿,大都没有见到或经历过饥饿和贫困。他们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这样的环境,使他们读书的条件好了许多,但是,好条件对于人格的成长未必有利。 这种态度,反映到了这代人的生活时尚中。比如,中国的学生功课忙得顾不上体育运动是有名的。但这几年,许多富家子弟投入打高尔夫训练,让家长们没少破费。一些中学、大学也纷纷开设高尔夫球课,年轻人趋之若鹜。但没工夫锻炼,怎么有功夫打高尔夫? 在体育热得几乎喧宾夺主的美国学校,很少听说孩子们玩儿高尔夫。我问女儿同学里谁打,她支支吾吾了半天,说似乎有个残疾的男生打,另外还听说几个男生喜欢高尔夫,不过实在没有什么人在意这些。大家争着要进的,是篮球队、足球队、还有女子曲棍球队,都是对抗性强、体能要求高的项目。我们的郊区小镇学校人数少,橄榄球要和其他学校合着成立球队,故而不是很有人气。不过一般美国的高中,橄榄球是最有人气的。学校中的英雄、女孩子们的偶像,往往是橄榄球明星。想在同学中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就要从事这样的体育。 美国的家长,也鼓励孩子在这些竞技性强、体能要求高的项目中发展。一是可以让孩子身体强健,二是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气质。孩子在运动队中不仅要“证明自己”,还能进一步发展领导能力。那些最终被队友们推选为队长的,在大学申请时往往会获得巨大的“加分”。总之,运动队是个奋斗轨。美国许多家长非常富有,孩子吃老子的过一辈子并无问题。但他们往往警告孩子: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金钱和地位都不是你的,你的生活是自己的,要知道怎么从头干起。 中国的学校里风行高尔夫,则是反其道而行之。高尔夫热,说白了还是因为其经济上准入资格最高,进而成了社会地位的象征。许多家长直言:让孩子从小打高尔夫,就要培养其上流社会的品位,日后上得了大场面。但是,高尔夫几乎是体能门槛最低的运动,很难体现正在长肌肉的年轻人的“自我”,很难像剧烈运动那样锤炼奋斗的品格。生活中的“大场面”,是开拓者们艰苦卓绝的竞争,是常人所难以承受的极限式挑战。孩子还没有奋斗,就被高尔夫贴上一个“上流社会”的标签,这岂不是坐享其成?这是教育,还是反教育? 作者:薛涌 |